极目锐评|课文《刘胡兰》出现“给你一百块钱”,请尊重原来的表述!

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

9月5日,江苏宿迁,一家长偶然翻看二年级儿子的语文教材(苏教版),被其中《刘胡兰》课文中的“给你一百块钱”的表述愣住。这位家长称,记得当年课文写的是给“一百块大洋”,觉得编者太不严肃了。(据9月7日九派新闻)

视频截图

小学二年级的课文,编者作如此改动,猜测是为了让学生好理解。“一百块钱”是现在的说法,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大洋”他们未必理解。其实家长印象中的“一百块大洋”也未必准确(当然也不排除因版本不同导致的差异),有网友发的图片显示,有教材里面用的是“一百块银元”。“大洋”就是银元的俗称,从明代开始在中国作为货币使用,一直到中国近代,其主要成分是白银,是一种贵重金属货币。

有课本里用的是“银元”

但是,这样为了“理解”的改动,就改变了原著的意思。这篇课文,中心思想就在彰显刘胡兰为了保护战友不怕牺牲的高大形象。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她抵制了反动派的利诱。

现在的课文中,敌人对刘胡兰说,“告诉我,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钱。”

那么,以现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这“一百块钱”能干什么。吃一顿饭?买件玩具?去一趟游乐场?事实上,“一百块银元”在当时经济条件落后的情况下,算得上一笔“巨款”。“巨款”变成轻飘飘的“一百块钱”,理解是好理解了,但意思完全不同了。

放在现在来说,银元的价值因为年代、制造工艺、白银含量等不同,市场价也不一样。但是“一百块银元”怎么也不会等同于“一百块钱”,两者的市场购买力不是一回事。

“大洋”或“银元”学生可能不理解,文后做个注释,然后老师讲解一下就行了。书本里的东西,带有历史特征是很正常的,也是孩子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否则,背文言文、读古诗,都会面临着“不理解”的问题,请问怎么改?改来改去,只会打断文化传承。

课本作为教材,课文千挑万选、精中选精、精编细改是应该的,但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原著的意思。只有多注释,学生才能从这些文章中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像这样涉及革命烈士形象的,一定要慎之又慎。

也就是说,教材里对课文的改动,应该要有一个专业论证的过程。家长能一下感觉到有问题的表述,作为编者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呢?

教材改动原著引起争议的这还不是孤例。很多年前,巴金的一篇《鸟的天堂》入选教材,里面的“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被改成“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小船“向河中间流去”在课本里被改成“移去”……把意境都改没了,一些专家就表示不理解。另外,萧红的作品进教材后也出现大量删改的现象,给人面目全非之感。

当然,因为语言文字的变迁,一些必要的改动还是应该有的。比如说过去一段时间里,“的、地、得”不分,入选教材时就应该改为符合现在的用法,以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规范汉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