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院士的院士”坚守讲台56年

为学生写毕业赠言

指导学生做科研

熊有伦坚守讲台 受访者供图

翻开我国的机械制造领域发展史,能看到一页页辉煌:建立国际首个精密测量的评定判别理论;换刀机械手在国际上实现零的突破;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填补国内机器人研发空白;发动机类零件的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及面向制造的设计实现我国汽车发动机类零件制造技术质的飞跃……几十年间,我国机械制造领域的这些重大科技创新都与中国机械制造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紧密相连。

坚守三尺讲台56年,熊有伦院士立德树人贡献突出,他的学生中有院士,有善打硬仗的“科研国家队”,有把学问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创业先锋队”。

“守正创新攀制造珠峰,潜心治学育一流英才”是熊有伦院士的真实写照,教师节前夕,83岁的他获评2022年度荆楚好老师特别奖。

科学报国50余年  攀登制造领域珠峰

1966年,熊有伦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任教,改革开放初期,他作为华科大第一批公派出国的青年学者,以领队的身份踏上前往英国的路途。优异的学术能力让他在谢菲尔德大学备受青睐,有人劝他“留下来”,但熊有伦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

“科教兴国”“科技报国”是他不变的初心。

机床是制造业的核心基石,但上世纪70年代,国内还没有数控机床。凭借深厚的数学功底和机械设计基础,熊有伦开创性地将微分几何理论应用于解决换刀机械手高效运动规划问题,巧妙地实现了单机械手一次换刀到位,大大提升了换刀数控铣镗床的自动化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还未普及,熊有伦已意识到精密测量需要从理论模型拓展到计算机数据分析。经过多年努力,他系统性建立了精密测量极差极小化理论,出版了我国精密测量领域前瞻性经典著作《精密测量的数学方法》;建立了集成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及面向制造设计于一体的系统平台,为提高我国汽车发动机类零件自主快速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熊有伦在国际上发起了“智能机器人与应用国际会议(ICIRA)”,如今,该会议已成为机器人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之一,在我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召开,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2021年,在熊有伦的指导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器人化智能制造”基础科学中心落地华中科技大学,这是制造领域第一个基础科学中心,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迄今为止资助基础研究的“高峰”。

多年以来,熊有伦扎根中国大地,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973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助力推动中国制造由自动化、数字化走向智能化,由基础走向高端。他也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80岁写优秀教材 至今仍在指导学生

2019年,已经80岁的熊有伦仍笔耕不辍,历经三年敲出了72.9万字著作《机器人学:建模、控制与视觉》,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一等奖,被全国20多所985、211和双一流高校作为教材使用。自出版至今,该教材在机器人学术界和教育界引发了强烈反响,极大地推动了机器人学科发展和机器人高精尖人才培养,为机器人技术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提供了理论创新源头,被誉为“当前机器人学科领域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之作”。

熊有伦很早就编著了我国第一本机器人方向的专著《机器人操作》,1996年,他编著的《机器人技术基础》系统介绍了机器人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被学界评价为难得的机器人行业入门好书,此书重印多达23次,畅销近20年,被众多学子熟读。“熊老师编著的教材,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要支撑。”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谷国迎说。

熊有伦长期坚守教学一线,注重将前沿科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科研与教学相长。他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不仅本专业的学生都来听,许多外专业的也慕名来旁听,教室里坐不下,就站在外面听。他考核评价学生也极具个人风格,重点看学生是否消化吸收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采用“不完全看考试成绩,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的方法。2001年,他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劳动模范。

“读研究生时,我印象最深的课就是熊老师的《机器人学》,熊老师请了好多机器人领域的专家给我们作讲座,带给我们科学研究最前沿的观点、最先进的知识,我们很早就开始领略科学研究的魅力。”熊有伦的学生、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陶波教授回忆。

“培养院士的院士” 带出四代制造学人

熊有伦是机械制造领域的“巨人”,也是“培养院士的院士”:他培养的四代制造学人在制造业、高校、国防领域已成为中流砥柱,其中,1人入选中科院院士、多人成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名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忘不了跟随熊老师求学的日子。“1986年,熊老师带着我们一起研究机器人,他常到我们宿舍来,跟我们一字一字推敲论文。当时全球范围内的工业机器人总数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我国没有一台示教再现式关节型机器人产品,更谈不上生产应用,强烈的使命感激励着我们日以继夜地干。”丁汉说,1988年,在中国科协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机械工程学会推荐的唯一一篇大会报告论文是熊老师和他共同完成的,但老师推荐当时才25岁的他作大会报告,“他说学术不论头衔,应该让年轻人多锻炼,多挑担子,这次报告令我终身难忘,我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辜负老师的厚望”。

后来,熊有伦和丁汉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基于微机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在199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助力;2012年,丁汉团队的“复杂曲面数字化制造的几何推理理论和方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12月,丁汉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指导学生研究方向时,熊有伦经常强调“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他鼓励学生尹周平结合国家需求、面向科技前沿进行创新,开辟先进电子制造前沿研究方向;鼓励学生熊蔡华勇于探索“无人区”,深入生机电融合医疗康复方向,率先进行机器人多指手抓取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为鼓励思想政治素质好、立志投身机器人前沿领域研究的高校优秀学生和青年学者,熊有伦捐资设立了熊有伦智湖奖励基金。2021年12月16日,第四届“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学者奖”完成评审,天津大学教授孙涛、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赵慧婵、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三位优秀青年学者获此荣誉。目前该基金累计资助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的12名优秀青年学者和多名学生。

信息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