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我们这样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具有重要意义,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每个中国人都向往的重要时刻。中秋节作为流传上千年的传统节日,具有特殊的魅力和力量,使其穿越时空、穿越地域。那么,这种力量来自哪里?来自其所蕴含的被共同接受和认同的文化基因。

何为“文化基因”?

“文化基因”概念的提出源自对生物基因的类比思考。按照生物的衍化规律,生物的遗传有其特定的DNA编码,在自我复制的基础上,实现生物基本生命构造和性能的延续。生物基因拥有系统的结构化遗传法则,文化的传承变异也遵循着如生物一般的谱系繁衍,较之于生物基因遗传的性状表达,“文化基因”概念相对抽象。“文化基因是文化内涵组成中的一种基本元素存在于民族或族群的集体记忆之中, 是民族或族群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但从其识别、复制和形成的轨迹来看,文化基因也拥有自身的结构图谱,如同生物基因组的排列一般,也是通过对文化系统内遗传密码的翻译、转录,生成文化现象。

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一论述将文化基因的功能提升到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国家治理的高度,文化基因的内涵也逐渐走向理念化。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其主要任务之一“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中特别提到“深化中国文化基因研究阐释”相关内容,指出“遴选充分体现中国文化基因、涉及中华文明发源文化发祥的非遗项目”。文化基因的概念从学术研究逐步转向政策导向,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推动形成了社会治理和学术发展的交互性实践。

从生物基因到文化基因,再从一般的文化到沉淀包含在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过程中的文化基因,到政府提倡、重视的中华文化基因,“文化基因”概念得到不断地提升和完善。今天,中华文化基因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中秋节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

一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并且成为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中秋节的多样性,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截止2021年与中秋节有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7项:

这七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现了政府对中秋节的高度重视。我们逐渐认识到中秋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其所体现的多元化和共同性之间的交互关系。中秋节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地方文化建设,成为推动地方文化品牌发展的一种力量。

二是作为文化精神不断生产出新的文创产品。如与中秋节相关的旅游纪念品。以及通过各种方式满足不同人群对中秋节了解需求的丰富多彩的图书和影像产品。部分影视剧制作时也有意将中秋节的文化精神吸收进自己的创作题材中。中秋节的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三是高度重视月饼在食品行业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推广。中秋节的核心元素月饼的市场化受到商家的高度重视,出现了许多不同款式和口味的月饼,成为推动中国食品行业的重要力量。作为特殊的节令食品行业,应该不断丰富其内涵,开拓和完善消费市场,以满足今天人们对于中秋节的消费需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过分庸俗化。所谓庸俗化就是做一些超出月饼这种节令食品文化本源基因范围的创新。我们在市场上不能扭曲和异化中秋节的文化基因。比如,北京的兔儿爷,之前是祭祀月亮的祭品。随着祭祀习俗的淡化,兔儿爷又成为了北京的旅游纪念品。即使科技进步,我们登上了月球,“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月宫传说也永远在人们心中,是我们共有的情感寄托,不会随着登上月球而消减。于是在北京就出现了作为中秋礼物相互馈赠的兔儿爷。围绕中秋习俗、中秋文化,可以创造文化产品,将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提取出来,以满足今天人们的审美习惯为前提,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

传承,是中秋节永恒的主题之一。在当代,传承中秋节文化基因,要以多样化手段满足多样化需求,从而使中秋节更好地走向生活、更好地与时代共进、更好地发挥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力量。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中秋节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及其传承》讲稿摘编整理)

信息来源:学习中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