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杰:以爱为灯 点亮“心晴”

每一次打卡,都多了一分对生活的热爱。每一次咨询,都点燃了对未来的期许。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基地班班主任、心理学院特聘研究员袁杰自2020年起,通过“心晴热线”,解答了无数青年的人生困惑,引领他们走出迷途,用耐心和爱心,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拨云见日

“心晴热线”为求助者打开一扇窗

2020年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袁杰积极响应号召,成为“心晴热线”的一名志愿者。在“心晴热线”开创的三级社会服务体系中,都能见到他活跃的身影。在“心晴热线”的“安心小屋”微信群中,他在线上为问题比较轻微的求助者讲授情绪调节微课程。作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基地班班主任,他还带领2018级基地班全体同学加入“安心小屋”,负责情绪调节微课程版块,师生齐上阵为抗疫贡献力量。因为这一贡献,2018级基地班团支部“心灵之光,战疫有我”活动荣获2020年广东省高校“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竞赛“百优”项目。

作为湖北人,他心系家乡,在武汉疫情暴发时,还为多位武汉求助者进行长期心理援助,并为高中母校学生及家长开展线上心理健康讲座。除了“安心小屋”,他还开设了一个“养心小屋”,为一些求助者提供长时程的线上陪伴。在“救心小屋”里,他为有迫切需要的求助者提供一对一的电话与微信咨询服务。无论是教师节,还是春节除夕当晚,他都曾为有迫切需要的来访者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他累计值班时长超过2000小时,是“心晴热线”值班时长最长的志愿者。他受到求助者的广泛好评,有来访者说,“感觉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会看到阳光的”,还有来访者回复“so sweet”表达对他的感谢。

2020年4月起,袁杰开始担任“心晴热线”热线电话咨询服务平台负责人。他每日不停地安排并设置一天三个时段的志愿者值班,不仅自己带头值班,而且还负责随时处理志愿者转介过来的危机个案。同时,为了“心晴热线”的长久运作与志愿者的自身成长,他每周六为志愿者开展线下或线上的督导活动,有时甚至长达4个小时,深受志愿者喜爱。有志愿者说,“我觉得你对工作特别有热忱,挺感染我的。”还有志愿者在参加督导之后说,“收获超级多!和袁老师的接触以来,我学会了许多,我已经开始爱自己了!”

  

袁杰在地铁上接听热线电话

倾心相帮

陪伴高三学子走好人生重要一步

2020届高三毕业生要适应线上教学,他主动为十多名高三学生提供长时间线上心理辅导。他运用“小步子原理”为多名高三学生进行每日学习打卡,有一位高三学生持续打卡211天,他每晚都会给予积极的回复。另一位高三女生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她不相信自己能够坚持到高考那一刻,最终持续向他打卡近120天,一直到高考结束。她还将他写进了题为“值得尊敬的人”的高考英语作文,并且进行了最后一次打卡,“2020.07.08打卡!今天结束了高考,这是最后一次向老师打卡了,谢谢老师当初帮我,今天写作文写到了老师,没想到老师连在最后关头都帮了我一下,总之真的非常感谢啦!” 还有高三学生连续打卡100天后说,“非常感谢这100天的陪伴,感谢在我很多次被感情困扰时的指导,实在无法想象没有你的指导我会变得怎么样,总之,遇到你我三生有幸(爱心)”。最终,这些高三学生都考上了大学。为了将经验分享给更多考生,他征求求助者同意后,将相关经验发表在媒体上,题目为《作为大学心理老师,我给高三学生当起了“云班主任”》。有东北的高三学生家长看到文章后,向“心晴热线”打电话求助。

点亮奇迹

让迷途的生命重燃希望

除此以外,袁杰成功开展了三十多例自杀危机干预。曾有初三的重度抑郁症学生在楼顶上痛哭着打来电话说,“我想自杀”。在一个小时的危机干预中,他采用“奇迹提问法”挖掘出求助者内心的希望,并帮助求助者重拾信心,最终求助者自行从楼顶回到房间,并重新投入学习。在2021年春节除夕晚上11点56分,他还收到一条轻生危机的短信,并紧急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还有高三患有抑郁症的男生在轻生之前联系他,最终化险为夷后,感谢他救了自己。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位男生给他发来信息说,“老师,你好!我最近好多了,各方面也都在进步,心智也成熟了很多,说话和普通话也好非常多了,以前谢谢你!”

还有初三的男生同时患有重度抑郁症、重度焦虑症和重度强迫症,在经过他40分钟的轻生危机干预后,轻生倾向从十分制的9分降到6分,并且连续坚持学习打卡44天,一直到寒假才停止。同时,这位学生多次在产生轻生冲动的时候,给他打电话求助。有一次,这位同学因为产生轻生冲动给他打求助电话,而他刚好主持完一场学术会议的闭幕式,他立即切换到危机干预模式。除了学生,也有教师因出现轻生危机打来求助电话,在接受他的心理咨询和干预之后,完全放弃了轻生的想法,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并且笑出声来。

今年,他还带领“心晴热线”志愿者参与天河区支援白云区的疫情防控,以及天河区隔离酒店人员的心理援助,并获得白云区防疫志愿者和天河区疾控中心的高度认可。最近,他还在“心晴热线”与广东省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的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料来源:华南师范大学

文字整理: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晓星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翁淑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