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金平湖 丨10座藏在乡间的“土味”博物馆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肖未 共享联盟平湖站 荣怡婷 通讯员 倪琦根

近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了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名单。

平湖市许明清烈士事迹陈列馆、平湖市抗战历史宣教馆、赵家桥村航天科普馆、九里亭红色民间展览馆等九处名列其中。至此,平湖已辖有乡村博物馆10座,数量列嘉兴第一。

未来,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攀升。到2025年,平湖计划建成乡村博物馆25座。

什么是乡村博物馆?

来源于乡村,生长于乡村,服务于乡村。

一提起博物馆,很多人会自动将其与“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划等号。似乎,只有深藏着一个时代光荣与梦想的地方,才配得上如此的高大上。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中国,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昔日只有城市中才有的博物馆,也在乡村中快速崛起。他们有的,脱胎于历代保留下来的宗祠、名居,如山东青州市何官镇南张楼村民俗博物馆;有的,依托产业而兴,如江苏高淳中华绒鳌蟹博物馆……

浙江,作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于2021年9月23日启动乡村博物馆建设项目。今年1月,乡村博物馆建设被列入省2022年“十大民生实事”,年内全省将建设乡村博物馆不少于400家。4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印发《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将建成乡村博物馆1000家。

那么,什么是乡村博物馆?《指南》在全国范围内,首次给出了基本定义。即,乡村博物馆是位于乡村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点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产业发展见证物,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

通俗来讲,乡村博物馆,来源于乡村,生长于乡村,服务于乡村。

乡村博物馆怎么建?

不追求“高大上”,足够“接地气”。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乡村,馆不在大,有“魂”则灵。这“魂”,即是乡村独有的“土而特”。

平湖市抗战历史宣教馆本次上榜。申报之初,独山港镇有关负责人却心里没底。“场馆面积小,设施陈旧,位置也不打眼。”

确实,这个乡村博物馆距离“高大上”甚远。藏在一排店铺中,不仔细“找不着”。走进,展厅仅150平米,一眼就能望到头。可是,这里的“藏品”却不简单。展厅里,泛黄的老照片,旧迹斑斑的冲锋号;展馆不远处,肃立的侵华日军平湖登陆处纪念址……作为打响浙江抗战第一枪的所在地,这些“藏品”无不诉说着70多年前平湖那段艰难的抗战岁月。

就是这样一个“隐于市”的乡村博物馆,却拥有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浙江省第二批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基地等多个沉甸甸的牌子。“这些抗战藏品,就是宝贵的爱国主义活教材。”博物馆讲解员朱赴农说,每年平湖都会组织入伍新兵、民兵预备役官兵、少年儿童前来重温这段难忘的历史。这两年,节假日还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

平湖市抗战历史宣教馆

不讲排面,简简单单,满是“平湖味”;老百姓得空,也能走得进,并且看得懂,记得住。这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曾强调的“乡村博物馆不追求‘高大上’,却要足够‘接地气’;不一味求新、求洋、求大,应崇尚因地制宜、各美其美、各具特色”保持了一致。

诚然,在平湖,一个个蕴藏着红色根脉、留存着乡愁记忆,承载着浓浓乡土文化的乡村博物馆,已然款款走来。如独山港镇运港村的杜布乡村博物馆;曹桥街道九里亭村的红色民间展览馆等等。但如何将他们塑造得更加“土味”十足,却又便民、亲民、利民,依然大有空间。

值得期待的是,他们已经或正在为填补乡村文化“洼地”,缩短城乡文化差距,打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乡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赋能添彩。

乡村博物馆怎么持之久远?

“博物馆+”多,静态便“活”了。

建馆容易,开馆难。“建起来,还要活下去”,这是每个乡村博物馆都要面对的课题。

杨建武曾表示:“建设乡村博物馆不是单纯地汇聚、展示乡土文化,而要以创新、整合的思维发掘乡土文化,并将其融入村民生活与乡村发展之中,让村民看到文化的价值,获得文化资源利用带来的切实利益和生活变化,让村民‘口袋’‘脑袋’一起富。”

方向很明确,但路并不易走。对于大多数的乡村博物馆而言,如果只是作为一种展示馆的存在,要想“活得体面”实难,最终难免“热闹开、冷清守、无声关”。这就需要政府在提倡和引导办馆单位及个人办馆时,要更重质量,必须重点考量办馆方向能不能文旅融合、文产融合、学研融合,培育文创、非遗、特产、研学等“博物馆+”新业态。

在温州市永嘉县瓯窑小镇,瓯忆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当地的一张文旅新名片。用博物馆副馆长姜立秋的话来说,“参观免费,体验收费。营业收入非常超预期。”火爆人气背后,是博物馆“把静态的博物馆做成活态”的经营思路。除了复刻历代瓯瓷作品,设计文创衍生品,博物馆积极承办研学和团建活动,编制了300门课程,还开发了非遗体验消费区。

钟溪酒文化展示馆

同向而行的,在平湖也有。如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钟溪酒文化展示馆,是浙江省首批乡村博物馆。在这里,不仅看得见当地特色杜作米酒的制作流程,也有研学体验的活动场所。负责人孙方平说,馆里已举办一系列的研学体验活动。在不断传承钟溪非遗文化、保留钟溪乡愁记忆的同时,拓展乡村文旅融合路径。自5月18日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150多批次,人数超5000人,销售额达100多万。

不容回避的是,眼下,拔地而起的乡村博物馆都是各地基于财力、发展定位和本土现实做出的考量。其中,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类主要依靠政府、村集体,非遗保护、特色产业类则更多的为个人、企业或工作室创办。怎样才能激活“博物馆+”,或许尚需引入更多的市场化思路。

路虽远,行则将至。我们期待着,散落在平湖田间地头的乡村博物馆,“活起来、火起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