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擦亮山水人文底色 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汪利平

“这种文化熏陶方式非常好,可以一边锻炼身体,一边了解地名文化。”9月8日,经常到博山区人民公园地名文化墙前晨练的李隆迎说,这墙上有图有文字,还融入了博山陶琉文化元素,直观感受博山的历史变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博山区民政局充分发挥博山地名资源优势,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地名文化墙,精心打造特色地名文化品牌,在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提升地名内涵品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坚持以文铺路  助力经济发展

坚持系统思维,超前谋划。“今年,我们建议将区民政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博山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穆彩霞表示,在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片区开发重大项目规划设计时,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为依据,同步制定地名规划,确保地名规划与其他规划有效衔接。

博山区深入分析区划地名工作的已有基础和未来需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把道路名称、居民区名称、具有地名意义大型建筑物名称等不同类别地名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统筹考虑,同时兼顾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经济等因素,按照“以人为本、尊重历史、照顾习惯、突出特点、含义健康、好找好记”的原则进行地名规划设计,较好地发挥了地名规划在服务人民群众生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博山区民政局还与行政执法部门联合建立地名标志巡查机制,加强动态管理,确保地名标志始终完好无损,常用常新常好,为博山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以文化人  助力文明创建

“通过印制《博山区地名命名申批服务指南》,将有关地名命名的政策法规、地名审批需要的各种材料、审批流程等汇编成册。”穆彩霞说,狠抓制度规范,推行地名预先登记制度。在建设项目立项时,引导建设单位首先到地名主管部门进行预先登记和合法性审查,领取标准地名预先登记证明,让地名命名合法合规。还在媒体上定期刊发博山地名故事,加强群众教育宣传。

博山区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博山区情、行政区划、居民点地名、道路地名、大型建筑物名称以及乡村名录、地名故事等内容和全区200多个居民点及周围旅游景点、酒店简介、全景图像等地名信息导入“博山地名综合信息平台”,将二维码逐一镶嵌至各居民点地名标志上。市民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即可了解此条地名的来历、沿革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坚持以文润心 助力乡村振兴

“投资100余万元,更新道路地名标志600余处,其中新设农村居民点地名标志160余块。”穆彩霞说,坚持把农村居民点地名标志设置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点睛之笔来谋划、组织和实施,深入挖掘博山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大力培育具有博山特色的乡村地名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并推出了源泉猕猴桃、池上板栗、池上桔梗、焦庄烧饼等一批地方特色浓郁的乡村地名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地名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博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地名文化支撑。

博山区结合承担全省乡村地名管理试点,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地名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和传承齐长城文化、陶琉文化、饮食文化、孝妇文化等地域文化,集中命名红叶柿岩、颜神古街、九龙峪琉璃公园、中郝峪幽幽谷、石屋古村落长廊等一批乡村地名文化记忆博物馆,并将地道的博山美食、绚烂的琉璃艺术、多彩的乡野度假等,融入乡村地名文化建设之中,大力传承地名文化基因,留住乡愁记忆,守护乡村文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