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包氏楼”变身协和院史馆,讲述现代医学在汉发展历程

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王晨曦

通讯员 熊婉婷

视频剪辑 王晨曦

 

9月8日上午8时,协和医院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建筑、91岁的“包氏楼”修缮一新,蝶变成为医院院史馆重新亮相。极目新闻记者探访看到,展厅内有不少珍贵的展品首次公开,如1866年协和医院开诊首日记录,创始人杨格非先生的手迹,中华护理学会创立者贝孟雅女士祝寿徽章,黎元洪亲授辛亥革命表彰证书,中国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王新房“全国劳动模范”的表彰文件等。

开馆揭幕

这栋名为“包氏楼”的红色建筑,见证了现代医学在武汉的发展,如今经过修缮变身协和医院院史馆。现场陈列的一张张生动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藏品、一帧帧珍贵的历史影像,带着参观者“沉浸式体验”,如同真切触摸到156年现代医学发展的足迹。

杨格非手迹,协和医院开诊第一天记录(复制品)

在一楼中心展台,精心摆放着协和医院开诊第一天,创始人杨格非先生的手迹。在信中,杨格非先生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办了一家医院”。凝视着泛黄的纸张,恍如穿越时空,回到156年院史的起点。

1866年9月8日,杨格非在毗邻英租界的后花楼居巷盖起了一座医院,取儒家“仁爱济世”之意,定名汉口仁济医院,即协和医院的前身。据记载,医院初设2间病房,15张病床,仅有一名医生,虽然环境简陋,但这是协和医院的历史原点,也是现代医学在华中地区的起源。

贝孟雅祝寿徽章(复制品)

“勇开先河”展厅里,摆放着一枚银质的桃型徽章,正面铭文为“大英伦敦会贝孟雅女士”,落款“汉口仁济医院仝人敬赠”,反面是汉口本地的錾刻手艺,有承制徽章的店家“汉福泰”的戳记。这枚徽章是仁济医院的同仁们,为护士长贝孟雅祝寿订制的礼物。贝孟雅女士,是中华护理学会创立者之一,也是协和医院首位护理部主任。当年的赠予,寄托着老协和人对其的高度尊敬,而今天的珍藏,则代表着我们对协和前辈曾参与创造中国护理新纪元的深深自豪。

辛亥革命表彰证书、奖章(复制品)

在展厅的一隅,一张辛亥革命表彰证书、一枚奖章被精心陈列。它们的主人是汉口仁济医院(协和医院前身)胡家兴医生,他毕业于大同医科学校。在1911年的辛亥武昌首义阳夏保卫战中,胡家兴率众参与救护民军伤员。1912年2月15日,黎元洪亲自褒奖授勋。据考证,大同医学院参与辛亥革命战地救护的,不只胡家兴一人,而是所有在校生以及当时在医院工作的所有毕业生。

据了解,协和院史陈列馆展陈面积560平方米,共设《仁爱济世 西医东渐》《敢为人先 勇担重任》《优质高效 创新前行》三大篇章、8个展厅,展出档案、文物和珍贵文献百余件(套),图片近200张,其中不少实物资料都是首次对外公开,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协和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诠释了百年协和济世为民的家国情怀和初心使命。

包氏楼

“156年前的今天,协和医院正式开诊,现代医学从这里走来,156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重启包氏楼,把它开辟为院史陈列馆,不仅是对协和医院百年发展史的纪念,也是对未来医学事业不断发展的展望。”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介绍。

武汉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表示,协和院史馆是医院创建、变迁、发展和建设的缩影,是医院最重要、最宝贵的历史见证。要从文化传承中凝聚人心,使“仁爱济世 协诚人和”的院训精神融入协和血脉,做百姓健康的守护神;从敢为人先中汲取力量,使“严谨求实 精益求精”的协和精神成为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鼓舞我们不断破解影响群众健康的“卡脖子”难题;从以文化人中启迪思想,使“弘扬人道 献身医学 服务人类”的协和使命成为师生员工的内在认同,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医学中心不懈努力。

参观1947年协和医院沙盘模型

据了解,包氏楼始建于1931年,是为纪念中国最早的女性专职妇产科医生之一的包惠莲而建。作为武汉市第十一批优秀历史建筑,2021年10月,包氏楼修复项目正式开工,经过近一年的整修,这座历经岁月洗礼、见证百年协和的老建筑,作为院史展览馆蝶变新生。

(以上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