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地球上最后一个知道母猪肉不好吃的人吗?

来源:壹读(ID:yiduiread)

作者:宁七

这世界上的知识啊,永远也学不到头。

前几天,我带薪逛某红书的时候,被一条帖子的信息量震惊到:有网友怀疑自己买到母猪肉了,包了饺子后,味道非常腥臊。

图源:某红书截图 ID充电宝

我的反应与该帖下大批网友的反应是一样的:“买了几十年猪肉了,头一次听说母猪肉是不能吃的”。

母猪肉有什么原罪,怎么就不能吃了?

我秉持着科学求知的态度,搜索不少资料后发现:

猪肉这味消费者日常食谱中的常见食材,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吃母猪肉,会发母猪疯”?

在养猪场,母猪是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多做繁衍之用。流入到市场上、广为诟病的“母猪肉”,多是那些产过仔的种母猪肉

图源:小红书截图

关于母猪肉,坊间流传着非常邪乎的传闻,说其“不仅煮不烂、营养差,还含有危害人体的有毒物质——免疫球蛋白,尤其是产仔前后的母猪,人类食用了这样的母猪肉易引起贫血、血红蛋白尿、溶血性黄疸等疾病”。甚至在江湖上,还流传着“吃母猪肉会发母猪疯”的恐怖故事。

事实果真如此吗?

先说结论:母猪肉确实不太好,但不至于有毒。

目前,没有可靠的医疗证据证明“母猪肉容易引起贫血、血红蛋白尿和溶血性黄疸等疾病”,“免疫球蛋白伤害人体健康”之说,是个伪命题。

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生物体的血液、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是体液免疫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实际上,猪、牛、羊等动物以及人体内都存在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的本质是一种蛋白质,加热容易变性,母猪体内免疫球蛋白在煮熟后完全失去活性,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即使是误食生母猪肉中没有失活的免疫球蛋白,它也会在人体消化道中被分解为肽链和氨基酸,失去原有的活性,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母猪肉中的免疫球蛋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在国家有关规定中,母猪肉只要检验检疫合格,是可以上市销售和食用的。

国务院现行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并未对种母猪有额外规定,只要是经过检疫并合格的“母猪肉”是符合市场准入门槛。

图源:参考文献[9]

而在商务部颁布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对种猪和晚阉猪制定了相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屠宰的种猪和晚阉猪,应当在胴体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上标明相关信息。

所以,只要是经过检疫并标明是“母猪肉”的,可以正常进入市场销售。

国家标准GB/T9959.1-2019《鲜、冻猪肉及猪副产品 第一部分:片猪肉》中,对母猪肉的规定更加细化——第4.1.3条明确“种公猪、种母猪及晚阉猪不得用于加工无皮片猪肉”。

片猪肉:将猪胴体沿脊椎中线,纵向锯(劈)成两分体的猪肉,包括带皮片猪肉、去皮片猪肉。

综上,在国家规定中,母猪肉检疫合格可上市销售,但需要注明相关信息,不能加工成无皮片猪肉,可以加工成“带皮片猪肉”这种猪肉的市价,会比其他正常猪肉便宜一些。

但如非必要,我依然不建议大家吃母猪肉,一是因为母猪多为繁衍之用,在饲养中可能使用各种药物催情催产,药物残留总归不好。二则,原因非常简单——它真不好吃

好吃的猪,基本都是“公公猪”

养猪场里的猪如果作为肉猪来饲养,在它们长到两个月大时就要阉割。当然公猪、母猪都可以阉割作为肉猪,但母猪作为一种生产性资源,多被用于繁衍小猪,不常作为肉猪,所以国内市场最常见的是“公公猪”。

公猪、母猪和“公公猪”,只有“公公猪”才是好吃的。

为什么呢?

原因一:生殖器官对猪肉的品质特性有明显影响,“公公猪”比母猪好吃太多

曾有研究团队专门研究过性别与猪肉品质的关系,他们以猪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对比理化指标,研究发现:

去势公猪背最长肌的脂肪含量是母猪的2.5 倍左右肉品大理石花纹更丰富,食用营养价值和口感都更好。

图源:参考文献[5]

这是由于(无论是否阉割的)母猪本身脂肪合成活力较弱,又受雌激素影响,脂肪氧化途径中关键酶活性变大,脂肪分解加强,导致脂肪不易囤积。而公猪自身脂肪合成活力较强,阉割又降低了公猪肌肉中α2-受体诱导的脂肪分解,使得脂肪能够较多地沉积。

阉割了就会专心长肉,就是这么个道理。

宰后24小时,阉割后的公猪pH值显著高于母猪。而pH值是反映猪肉变化的重要指标,对猪肉的颜色、保水性有很大影响。

图源:参考文献[5]

pH值更高这意味什么呢?这意味着屠宰后猪肉品质更好。

宰后猪肉内部发生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乳酸积累使得猪肉pH值下降,进而使得猪肉品质变差。阉割后的公猪体内缺乏睾丸激素,宰后肌内钙离子水平也较低,其代谢速率低,糖原代谢较母猪弱;另一方面,阉割后的公猪肌肉中参与糖酵解过程的蛋白质和酶相对更少,糖酵解过程相对缓慢,不会造成乳酸快速积累。而母猪宰后24h糖酵解过程较为剧烈,pH值下降较快,易导致猪肉品质变差。

原因二:只有“公公猪”,才没膻味

公猪的膻味性状主要是由雄烯酮(5α-雄甾-16-烯-3-酮)和粪臭素(3-甲基吲哚)造成的。

雄烯酮,属固醇类,由睾丸间质细胞分泌后,经血液循环在唾液腺释放,发挥信号素的作用。

粪臭素,在大肠中由微生物发酵分解色氨酸产生,后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公猪体内雄烯酮的分泌量是随着性成熟而逐渐增加的,公猪越小,体内雄烯酮的分泌量越少。而粪臭素含量与雄烯酮的分泌量存在相关关系,两者均为亲脂性物质,在肝脏中代谢,未代谢的部分沉积在脂肪中,是导致猪肉带有异味的元凶。

研究发现,手术阉割或免疫阉割均能显著降低粪臭素的含量。有研究团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 60、90 和120 日龄阉割和非阉割公猪皮下脂肪中粪臭素的含量:

图源:参考文献[8]

结果表明,阉割后公猪皮下脂肪中粪臭素的含量显著下降而且用作肉猪的公猪需要尽早阉割,割太晚也不行。

既然已经讲到这了,那接下来再给大家讲讲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鉴别市面上的各种猪肉。

一份给菜场小白的鉴猪指南

长期以来,不法商贩私自收购公母种猪和晚阉猪、私自屠宰上市的现象时有发生,为避免误购母猪肉,大家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看猪肉的“检疫印章”。

根据相关规定,正规肉猪在检疫合格后需要加盖检疫印章。一般检疫印章是长条状,包括省份、检疫时间等信息,在猪皮上从头到尾不间断印刷,割下的每条肉上都应该能见到章印。

如最左图 |图源:参考文献[11]

销毁代表不可食用;高温代表需要处理后才能销售

而种猪或者晚阉猪肉检疫合格后,加盖的是种猪、晚阉猪专用检疫章,在猪皮上每隔一段距离平铺盖章,如果割下长条肉没有检疫印,可能就是种猪肉或者晚阉猪肉。

图源:参考文献[11]

然后看看猪肉形态和颜色。

先看猪皮,肉猪的皮肤一般比较薄嫩,毛孔细小而致密;而公猪、母猪和晚阉猪猪肉皮厚,十分粗糙且毛孔粗大,皮肤与皮下脂肪界线不清,脂肪颗粒粗大,腹部皮下脂肪可见到明显的网络状毛细血管。

再看猪肉的颜色:

肌肉颜色(也就是瘦肉部分)——肉猪肌肉呈鲜红色或淡红色,含水分较多,肌肉弹性较好,肌纤维细;而公猪、母猪和晚阉猪肉肌肉颜色呈暗红色或深红色,含水量少,肌肉弹性较差,肌纤维粗刚,肌纤维间结合不紧,形似牛肉,所以也有不法商贩将其伪装成牛肉卖。

脂肪颜色(肥肉部分)——肉猪脂肪洁白细腻、有光泽、全身脂肪厚度基本均匀,与肌肉结合紧密;而公、母种猪和晚阉猪的脂肪部分,颜色相对灰青、质地松软,脂肪与皮结合出有一道黄线,肌肉与脂肪常呈分离状态,有系膜连着。

图源:打假侦探社

最靠谱的检验方式是闻气味。

肉猪散发出的是肉腥味,而公母种猪和晚阉猪散发出的则是腥臊味。煮沸或者煸炒加热后,气味会变得十分明显,且这种猪肉也不易被煮熟。

猪肉是我国居民最常用的食材之一,其食品安全需要用严格的检疫监管筑起第一防线,我们作为消费者,在购买时也要多留心眼。一般来说,超市售卖的猪肉和菜市场挂肉联厂牌子的猪肉都可以放心购买。

最后,祝大家都能吃上放心猪!

 

往期内容回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