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绒花,记录下中秋节里的祝福与荣华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月明。中秋,以月圆为标志,在古代,因为这一天要祭月、拜月,也被称为“月节”和“月亮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人团聚、共赏明月,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总能引起人们对月亮的遐想。

不知从何时起,兔子作为月亮神话中的重要角色,成为中秋节的代表符号之一。在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赵树宪那里,一支绒花——兔子拜月,满载祝福之意。金秋时节的佛手瓜,寓意福寿;象形字“月”意指中秋;一只兔子卧在“月下”,形成拜月之意,“兔子拜月”是最具中秋特色的绒花作品。

绒花,谐音“荣华”,在民间,绒花经常出现在重大节日中。“绒花,从唐代流传至今,在明清两个朝代和民国时期,达到繁盛。那个时候,‘一事三节’,就是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都是要戴绒花的。”赵树宪说。

一支小小的绒花,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直到今天,依然依靠纯手工制作。“做绒花,第一步要做绒条。所有的绒花,都是由颜色不同、规格不同的绒条构成。”赵树宪介绍,制作绒条的原料蚕丝,经过数道工序后,呈现出稳定的、内敛的光泽,既有丝线原有的高贵感,又不显张扬。

曾经,绒花作为一种头饰,是女性在节日中的心爱之物。“作为头饰之用,绒花慢慢消失了。”赵树宪说,“绒花的发展过程、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它脱离了时代的风尚,在一个时代中用不上了。其实,许多的传统手艺都是这样。从这一点来说,吸取经验或者是教训,我们在从事非遗技艺的恢复中,要让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融入一个时代的风尚,让‘老物件’在今天的生活中能够用起来,这样传统手艺才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如今,绒花被做成胸针、摆件、家庭装饰品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赵树宪制作的绒花作品,也多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成为爆款。“勾条”“打尖”“传花”……一支“兔子拜月”在赵树宪手中完成,不仅寄有中秋的祝福,也将非遗技艺的传承之意带入其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范杰逊 黄欢 胡安静/文 周天琦/视频 实习生 李文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