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帮人选书,成为一门生意:苏州男子做了4年多的职业“选书师”

你有没有意识到,街道里的报刊亭和小书摊在一个接一个倒闭的同时,书籍也在慢慢离我们远去?孩子们想看书,要么挤进人来人往的大型商场,要么坐地铁、走很远的路,找到一家正在营业的书店。身边没有够得着的书,人怎么可能爱上阅读?

4年多前,来自苏州的男子储海飞走上了职业选书师的道路。他有一个“理想化”的梦想,希望借由选书师一职,将有趣、有价值的实体图书重新带回我们的日常生活。他兴奋地向记者形容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去游乐园玩累了可以看书,在社区散步走累了也可以看书,在银行取钱可以看,逛动物园也可以看,“这不是一句空想,只要把书籍的应用价值发挥到最大。”

机缘巧合,开书店的他成了选书师

怎么走上选书师这条道路,储海飞自己也说不清楚,一脚踏入图书行业开始,一切便自然而然地演变到现在这样。

2016年,他在苏州阳澄湖边开了一家小型书店,二十多平米大小。陈列在柜架上的每一本书籍,都是他精挑细选的,来自全世界各个地方。店铺位置很偏,不像那种开在商场里的连锁书店。客人要提前通过网络预约,才能到店里看书。所以来得人不多,彼此也够亲密。渐渐地,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开的这家书店。

偶尔会有咖啡馆、餐厅的老板找到他,让帮忙挑选一些陈列在店里的图书。在他们那边,书籍不是被买卖的商品,更像是装饰物。

比如说一家咖啡馆,它其实是一个小型的复合型空间,可以喝咖啡、用餐。一般而言,只有饭店人流量多,其它时间人都比较少。然而加上书籍,整个场地多出了一块可供人休息的阅读空间,以书为媒介,把客人留下来,他们呆在这里的时间便会被拉长,“用餐后,再点一杯咖啡看看书。”

大概做了一年多,储海飞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日本的“选书师”职业,“我觉得和我做的内容有点像,就想往那方面发展看看。”

不是去推荐书,而是去使用书

目前,储海飞已经将“选书师”职业公司化运营。他的团队有4人,一名专职的设计师、一名项目管理负责人、还有一对夫妻。2020年,他们出版了一本讲选书师的故事,第一次将这类职业,正式介绍给国内的读者。

很多人会误解,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在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看到的“荐书博主”吗?实际上并不是。选书师的工作必须围绕着场所,为空间体验感而生,“他们以书籍为主要媒介,‘再编辑’不同书架和空间,最终用书籍将社会与公民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简单点来说就是,选书师不会推荐你去读什么书,而是充分挖掘书籍在大众生活空间里的应用价值。选书并不是第一步,前面还要收集信息,了解你服务的客户。

四年多以来,储海飞和团队伙伴把书带回了餐厅、酒店等地方。他觉得最有趣的案例是苏州乐园,“在一个很闹的环境里,植入一个安静的阅读空间,其实有点反常识。”但是效果特别好,苏州乐园面积非常大,走路至少要三四个小时逛完,人一多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坐下来休息,“我们就把乐园火车站变成了图书小站,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看,有点像纸上乐园这种感觉。”

其实选书师职业并不是新出的,追溯到一两百年前,英国就有类似的工作。他们被称为“猎书人”,为精英阶级来挑选可收藏的书。如今书籍被应用得更加广泛,“电影里主人公手上捧着的书,镜头一扫而过的书,都需要挑选。”

挑书的原则是有趣、不设限

过去一年,我国出版图书总数110亿册(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在全世界范围内,更不只是这个数了。仅储海飞团队所做的统计,2021年,中国有二十万种图书出版,日本是七万多种……

琳琅满目的图书市场里,哪本书值得被挖掘出来?他们不得已使用了人工智能来进行大数据分析。但这又与储海飞自己的想法相违和,他认为,人最了解人,机器能帮助人,不能替代人的作品,“任何事情的重点还是要回归到人的价值。”

所以他不爱根据客户画像去选书,觉得这样反而限制了阅读的可能性,挑书的原则应该是不设限。可他认识的很多出版业商人,共通的理念是:大部分是客人爱买什么,就在店里摆什么书。

“我想找到一个突破口,除了做书商、开书店以外,我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把书带出去,回归到大家的生活?”储海飞告诉记者,这不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他所做的假设是:虽然书店很重要,但是书不一定要放在书店,人读书、买书也不一定非得要到商场的书店去。

也许有一天,书籍重归我们的日常生活

储海飞是一名偏向理想化的人。不过再怎么理想化的人,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他很高兴的是,这些年,经营上还没有遇到大的难关,至少没有赔钱。而且他对经营成果也看得比较轻,“书籍行业,不管怎么去做,都不该是一个暴利和挣钱的行业。如果出版行业只考虑商业化的话,我们看到的书会与越来越快餐化。”

他举例说,快餐和美味佳肴的差别,就像读电子书和纸质书,看你是想最快速、便捷地吃饱,还是坐下来好好享受一顿丰盛的美食。阅读纸质书,会让人的精神节奏慢下来,它是一种享受。

“我觉得建设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的前提是,先让书回到大家的生活中。”从去年开始,他还团队一起做了九分之一书店项目。一间只有十五平米大小的书店,采用无人售卖模式。它们代替已经逐渐消失的报刊亭、读书摊,植入到各个街道中,“你可以随意进出里面看书,相当于社区的第三空间,累了就过来休息。”

这一切努力的核心是,把书重新带回到大众视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编辑:秦小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