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武昌,感受复古与新锐的混搭

“克玩”!这个夏天,我们走进了“不止于C位”的江汉区、“遇见AB面”的江岸区,行走的脚步不停。在中秋小长假期间,我们走进武昌,感受“复古与新锐”的混搭。

得胜桥没有桥,600年的时光打磨,不足800米的窄巷好像困住了时间。一拐进这里,什么都慢了下来。得胜桥连通着文艺之地昙华林,与车流滚滚的中山路和粮道街相连,却总保持着自己的调性,老派、市井、鲜活、驳杂,奇趣。它是老武昌人可以找寻的“复古”生活的源点。

粮道街熊太婆的水饺味道是那个事。记者孙珺 摄

“熊太婆的水饺好吃,今天特地打包带回去慢慢吃。”武昌粮道街上的美食早已火出圈,征服本地人的“胃”是实力的最佳证明。粮道街熊太婆水饺店已经换成了金色的招牌,一大早就有居住在青山的市民专程过来先吃再打包,拎着两大袋冷冻半成品还不忘捎带上“季节限定”腐乳。市民张先生说:“这一口,对味!”

赵师傅独一份的“碳水组合”油饼包烧卖9元一套,天天要排队。油饼在油锅里翻腾舒展,捞起来后将软糯的烧卖迅速填入,一口咬下去焦脆绵软,真的是大大的满足。    

赵师傅油饼包烧卖,酥软可口。记者孙珺 摄

隔壁的“不正”咖啡馆正是赵师傅家的“创二代”所开。传统、古早的吃法与西式咖啡混搭在一起,却一点也不奇怪。“武汉人的过早文化在这份混搭早餐里显得格外自信。”不正咖啡主理人张镇讲述着他眼中的变化,被誉为“早餐之都”的江城,热干面的碱与咖啡中的酸“合拍”,不仅让外地年轻游客眼前一亮也让老街坊尝到了新鲜感。不少游客和街坊进店后,一手端一碗热干面,一手捧一杯美式,武汉特有的“味道”就出来了。

热干面配拿铁,有点意思。记者孙珺 摄

胭脂路上的老裁缝气定神闲。一套真丝旗袍来料加工,工费650元,不还价。“档期排到了十一后。”

与粮道街相隔不远的昙华林,也是慢悠悠与创新的混搭。改造后的昙华林变成了文化艺术中心,红酒窖藏、雪茄品鉴、艺术画展,中西文化交融。民国名人夏斗寅公馆改造成了“昙华剧场”,徐源泉公馆改造成了高端餐饮“昙公馆”。大水的店还在,大水也还在,记者去的时候他正在和店员烘焙咖啡豆,神情依旧专注。手办店、宠物主题咖啡馆、“山顶”上的烤肉店……“我这里生意蛮好,来的游客、小年轻都要喝上一口二厂汽水。”昙华林巷子里贩卖二厂汽水的老板道,“一天要撬开几百箱汽水,就是小店人气最好证明。”

昙华林“大水的店”。记者赵歆 摄

泛悦汇•昙华林聚集大批网红餐饮,泰式大排档拉开阵势,一拨拨小年轻来这里大快朵颐。

慢与快,复古与新锐,切换自如。中南商圈曾是武汉江南商圈的顶流,集合了中商广场、外文书店、国美、苏宁……从地铁口出来,右转商圈、左转书店的选择,曾经承包了多少读书郎的寒暑假期。

武昌商业体内新设置打卡空间。记者赵歆 摄

“作为凯德集团在武昌第一个购物中心,凯德1818在过去一年里也进行了焕新。”记者在凯德1818负一楼看到新加入的美食门店成了不少附近上班族与居民的选择,楼上新打造的“Y8”空间里泰式奶茶、小宠体验馆则将年轻人的喜好引入。据凯德集团透露,未来结合轨道交通、社交喜好等,计划还将引入切合主题的品牌。

武昌商业的新锐还在不断地刷新纪录、挑战自我。这天,长江日报视频中心沉浸式航拍飞跃武昌新兴商业体上空,带来独特的全新视角。

楚河汉街之上,SKP进驻,将于明年亮相,与汉街一同提升商业能级。

(统筹/刘新天 车莉 采写/孙珺 赵歆 摄制/长江日报视频中心)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