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0后”到“00后” 身体力行帮助小区居民构筑健康安全“防线”

480户住户、上千名居民、每天5次配送物资、10天坚守、9名攻坚队员……

9月3日起,一批由成都市医保局9人组成的“抗疫攻坚突击队”进驻到锦江区成龙街道的一个高风险小区。迄今为止,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了11天。

这支队伍有些许特别,9名队员年龄横跨60、70、80、90、00年代。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着一腔热血,身体力行地帮助小区居民构筑起了一道健康安全的“防线”。

被汗水浸湿的一本工作日记

“无论是机缘巧合,还是初心未改的必然选择,都倍感幸运、倍加珍惜。”9月8日,刚进入成都市医保局工作一个月的谢雅舒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这是她跟随市医保局“抗疫攻坚突击队”进入高风险小区的第五天,也是这个刚毕业的医学研究生内心最真实的感悟。


深刻的感悟来自这几天流下的汗水。自进入小区服务以来,她和她的队员们就“全天待命”。除了搬运物资、协助采样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等日常工作外,她还要负责协助居民就医、疏导居民心理状况等非常规工作。深夜11点,居民突发疾病、居民被宠物咬伤需要紧急处理,独居孕妇需要立马去医院……对“95”后的她来说,来到这里的每一天似乎都会遇到新问题,能够让她一直坚守的,既有居民的关心,还有“队友”的团结。

中秋佳节,小区里的孩子们为他们画了一幅画,担心“大白”安全的居民还为他们准备了消毒酒精。居民善意的暖流汇聚成了让他们坚守的力量,队友的相互鼓励则让她更明白了团结的意义。“我们的团队没人推脱工作,大家都相互体谅、相互鼓励。”谢雅舒告诉记者,

这次团队凑齐了从“60后”跨越到“00后”的成员,虽然年龄不同,但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所有人都有着一腔热血,互相激励,坚守到了今天。

每天夜里工作结束以后,谢雅舒都会习惯写一篇日记记录一天的工作。她告诉记者,这些日记是她工作痕迹的记录,也是这座城市千万志愿者守护家园的真实呈现。“我想用自己的行动鼓励更多的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积极参与,积极出力,一定能共渡难关。”谢雅舒说。

从1楼到31楼的一趟旅程

几个简易帐篷、几张床垫、几个小包。这是小区1楼大厅的一片景象,也是9名志愿者队员在这里的全部“家当”。


高风险小区里,居民“足不出户”,队员们也只能睡在大厅,洗漱在公厕。临近绿化带,蚊虫颇多,就在帐篷周边摆起了“蚊香阵”。饭点派送来的生鲜怕放坏,只能把自己吃饭的时间往后挪一挪……对所有志愿者队员来说,这些困难似乎都已成日常。对他们而言,最印象深刻的是每天数趟从1楼到31楼的旅程。

志愿者队员所在的高风险小区楼栋多、楼层密、户数多,9名队员一共服务3栋楼,总计有480户居民。每天一大早,他们就要跟随核酸采集人员逐层逐户入户检测。从上午开始,他们就要给不同楼层的居民配送物资。从1楼到31楼的这段路,他们其实已经记不得走了多少次,但每一次路程,一定是为一个家庭带去了便利。


“走一趟下来全身都能打湿透。”此次进驻到小区的市医保局“抗疫攻坚突击队”队长刘小毛告诉记者,志愿者队员需要随时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常常闷得全身湿透。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更有效地服务居民,队员们采取了很多新方法,化整为零,把每栋住户再分成各小组;建立台账,动态记录物资配送情况。几天下来,这支队伍越来越成熟,也得到了居民的认可。

谈及此次志愿服务的感受,“感动”是队员们的共同答案。这份感动来自小区居民的守望相助,也来自队友们的团结协作。对于一座城市而言,这样的力量是向上生长的养分,也是共渡难关的保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杨升涛 实习记者 陈煦阳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图片 受访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