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钢铁侠”——记新医大一附院昌吉分院120救护车驾驶员

  昌吉日报(通讯员 李丽)追落日、迎朝阳,昼夜兼程……这是人们对医院救护车驾驶员工作的形象描述。

  在新医大一附院昌吉分院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没有悬壶济世的医术,但同样与医务人员一起,驰骋在城市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他们没有天使的光环,但120救护车就是他们的“钢铁盔甲”,他们把驾位当“战位”,将方向盘当“武器”,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与生命同行,他们就是被人们誉为战“疫”一线“钢铁侠”的120救护车驾驶员。

  “收到,马上出发”

  罗伟,是一位阳光帅气的小伙子。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将“若有战,召必回”牢记心中。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罗伟第一个报名坚守在医院,随时准备出车。

  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家里怀孕7个月的妻子,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妻子是一名医务人员,为了支持丈夫安心抗疫,常常安慰丈夫:“现在正是关键时期,你放心坚守在一线,我负责照顾好自己。”

  张庆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车队的全能多面手。“我是党员我先上”,为了保证防护物资到位,及时护卫一线医护人员,他在完成日常转运任务的情况下,多次完成了医疗物资转运任务,保障了后勤供给。他在人员紧缺时,还化身“搬运工”,主动搬运大批调配物资……

  120救护车驾驶员是最早接触患者、也是距离患者最近的人群之一。在近期昌吉市临时性静态管理疫情防控工作中,120救护车驾驶员们更加繁忙了,他们每天高负荷工作,不分昼夜、风雨兼程,他们每天疾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乡间村落,不仅要满足日常医院急救的服务需求,还要完成发热、隔离、封控区等人员的转运任务,以及核酸检测样本、血样等转运及医疗物资拉运等工作。他们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面屏……24小时待命,只要一个电话,120急救车“驶”命必达。

  防护服里湿透的身躯

  120救护车驾驶员段立瑞只要接到出车任务,他就迅速出发,行进中既要严控车速车距,按照规范要求操作,确保行车和防护安全,同时,又要与时间赛跑。“我们一天最多的时候转运了四五十个人,回到驻地时,天都已经亮了。”段立瑞说。

  因为封闭管理,120救护车任务繁重,驾驶员不是在接送患者的路上,就是在路上运送物资,从逐户接人到抵达目的地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多则十几个小时,他们身穿的防护服里的衣服经常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120救护车驾驶员必须控制饮水,经常不能按时吃饭。有时候一天从早晨八九点连续出车到凌晨六七点,在防护面屏下呈现的是一双双充满血丝的眼睛。为避免交叉感染,每趟任务完成后,他们还要抓紧时间对救护车和急救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为执行下一次任务时刻准备着,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大家像上紧了发条的闹钟,全神贯注、紧张却有序地忙碌在医院急救和战“疫”的烽火前线。

  “再困、再累,我们也能撑住”

  “关键时刻冲得上,困难面前豁得出。”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马吉全,一名有经验的老司机,他说:“我不是第一次参加疫情防控工作,我们有信心,一定能打胜仗。”马晓龙,乐观而又风趣,在危险面前,他想的最多的不是个人安危,“转运工作十分辛苦,却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车轱辘一转就是责任、就是生命。”彭志刚,一名踏实肯干的“80后”。发热门诊、隔离点、转诊医院……他总是在路上。24小时高效运转,随叫随到,经常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顾不吃饭喝水,也从无怨言。他说:“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个时候才能考验我们。”袁军,在防护服穿脱考核中取得了100分的成绩,他说:“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好转运的病人!”这些天里,他说得最多的就是“没问题”“马上出发!”我们经常能听到电话里他那一句句的“收到,保证完成任务!”但谁又能看到他那布满血丝的双眼和嘴上因连续熬夜上火的水泡。他说:“时间很紧迫,压力很大,病人和疫情等不了,我们的城市等不了,能快一点就再快一点……”

  他们也有父母,也有孩子,但疫情来了,他们就是“战士”,默默坚守,一路守护,坚决完成特殊而艰巨的使命。杨楠柔情铁汉,是司机中的“战斗机”。他经常脚踩离合一整天,腰痛、颈椎痛,他从没有叫苦叫累。他说:“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顺利完成转运工作,是我们的责任!”抽空与两个孩子视频,是他最幸福的时刻,“疫情结束后,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见到我的家人。”他动情地说道。

  利器在手,更需精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120救护车驾驶员是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他们“逆行”而上,在生死攸关之时,手握方向盘,冲锋在前,恪尽职守,为抗疫“加油”!为生命“摆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