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院与延寿徐氏祠堂

琉璃院地处延寿、泗华、洋西三个自然村交界的景祥山,它北枕陈岩,南揖壶公,东绕绶水,西萦石室,山川人物,独甲他郡。自唐至清近1273年,吾邑历史名人如徐寅、黄滔、徐锐、徐铎、黄公度、黄童、刘克庄、刘希仁、陈文龙、黄仲昭、陈经邦、林龙江等人,均驻足琉璃院寒窗苦读,一举成名,为景祥古刹增色添香!据传琉璃院是徐寅先祖徐务之父徐彦伯亲手创建的。“徐彦伯,兖州瑕丘人,少以文章擅名,擢第累转蒲司兵马参军,未几出为卫州刺史,入为工部侍郎,寻除卫尉卿兼外文馆学士。景云初加银青光禄大夫,迁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仍兼昭文馆学士。”(见《旧唐书·列传》卷四十四)彦伯为官清正,勤政爱民,在文学上颇负盛名。他性喜云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天下。当他入闽云游莆阳泛舟延寿溪时,见水碧如绶,有山形九峰攒簇如莲花,名曰九华山,因落日余晖常映红山峰,美丽如画,亦名霞山,山下有一乡村曰“霞坡”(即徐寅居处延寿村),乃游览竟日而深叹美之,遂生建琉璃院之念。九华山高而峻,绶溪水长而秀,其景祥山群峰环抱,屏立如笔架,一泓碧水湾湾相连,傍山而进,翠岭红日,林竹秀美,“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云游者见之,辄以山水之奇既罕其匹;归隐者闻之,则思子孙在祖德,人才在山水。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彦伯归时遂遣其子徐务入莆后定居莆田县崇仁里徐村,务生在蒙,始居延寿村。


从明代邑人黄仲昭所撰《八闽通志》卷之七十五寺观条记载:“景祥院,旧名琉璃院,据陈岩之腹,寻迁于此。内有徐寅祠堂,寅尝有诗:‘耕罢树荫黄犊卧,斋时山下白衣来’。”明代晋江人何乔远所撰《闽书》卷之七十九“九华山”条亦云:“又有琉璃院、紫云岩、桃花坞、燕子洞、淘金井。”查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四建置条:“景祥院,常太里县北五里,旧号琉璃院,处东岩之腹,寻迁于此。”再查今人林祖韩先生主编的《莆田县宗教志》载:“景祥院,在泗华(使华)村陈岩,唐末创建琉璃院,闽王时,僧隐度迁建于今址,改名景祥院”。笔者自1986年至今曾亲自去景祥寺实地探访五次,并拜访住持(郑君文贵)性贵法师。特别是陈放在“景祥古刹”大门内左侧地上,新出土不久的《景祥寺西房传灯碑记》可知:“古琉璃院处陈岩之腹,始自唐,而得与莆中十八寺之列……”。


徐寅于唐光化二年(899年)再度登临琉璃院,为寺僧手书“飞觞醉月”题刻,并赋诗《题名琉璃院》,诗云:“一条溪绕翠岩隈,行脚僧言胜五台。农罢树阴黄犊卧,斋时山下白衣来。松因往昔门人种,路是前生长老开。三卷贝多金粟语,可能长诵免轮回。”徐寅诗中所描绘的图景大意是:眼前那一条清清的延寿溪,她亲热地绕行在那巍峨耸立、绿茵茸茸的九华山麓,那游行四方求师问道的僧人来此,都说它(琉璃院)胜过那五峰耸立、峰顶平缓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看那农耕之余安卧树阴乘凉的小黄牛,神态多么悠闲!适逢佛教活动之时,许多俗人都从延寿溪畔赶到琉璃院参禅拜佛。那屹立在古朴庄严的寺院四周的参天古松,是过去许多虔诚的佛门弟子亲手栽种的,连那通往琉璃院门口的弯曲盘山石径,也是年德俱高的老僧前生修筑的。特别是寺中所珍藏的三卷用菩提树叶写成的(维摩诘大士)佛经,可能超度长久念经拜佛的凡夫俗子免受轮回之苦。

徐寅为何对琉璃院情有独钟呢?这可从他晚年的诗作《昔游》中得到注解:“昔游红杏苑,今隐刺桐村。岁计悬僧债,科名负国恩。不书胝渐稳,频镊鬓无根。惟有经邦事,年年志尚存。”徐寅少年未第时,家境贫寒,每逢斋时,他经常登临琉璃院,寺僧见其少年颖悟,气宇轩昂,且谈吐不凡,出口成章,又极有人缘,料定其他日必成大器,便邀徐寅来寺读书。僧涅槃并倾资为他在延寿桥畔兴建万卷书楼,让他得以潜心读书,并及时济其衣食。诗人诗中所提“岁计悬僧债,科名负国恩”,抒发了徐寅深感自己欠下琉璃院的人情债太多了,面对自己报国无门、有负国恩感到无限惆怅。徐寅于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中进士,寅入仕为官,为秘书省正字,后以赋名天下,诏赐状元。为感谢寺僧而捐田七顷以供琉璃院香火费用,这正是“僧识正字(徐寅)尚志时,正字答僧得志日”的历史典故。徐寅晚年归隐延寿村,经常在琉璃院以诗酒会友,卒后葬于常太里北神山,墓碑刻有“徐先辈之墓”。琉璃院寺僧为纪念徐寅而在寺院东侧建檀樾祠,祀其名为檀樾主,这就是《延寿徐氏族谱》中所载的景祥寺徐氏宗祠。

徐奭(985-103)字武卿,福建瓯宁(今建瓯)人。延寿徐务公8世孙,生于北宋雍熙二年乙酉(985),博学能诗赋。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入京试《铸鼎象物赋》,云:“足惟下正,诓闻公饩之倾欹,铉乃居上,实取王臣之威重。”意即只要鼎足平正,没有听说鼎中的食物会倾出,欲要江山永固,实在取决于君王与重臣的威重。徐奭廷试所作的《铸鼎象物赋》为时人所推重,名噪天下,一举成名,荣膺大中祥符壬子科进士第一人。赴琼林宴时,徐奭即兴赋《赐宴后会同年作》诗一首,表达了他报效朝廷的远大志向,诗云:“盛宴喜复列蓬莱,领宴群仙愧乏才。五百人中龙虎俱,九霄天际凤麟来。花香雨露膺纱帽,雷动笙歌送酒台。异姓于今联兄弟,相期图报尽涓埃。”

徐奭考取状元后,授翰林学士,曾以著作郎直集贤院,任开封府发解试考官时,因私拆试卷,被贬官洪州(今江西南昌)。仁宗即位,徐奭为两浙路转运使,协助淮南、江浙、荆湖制置使赵贺兴修水利,治理苏州水害,公度赤门以东,筑土为堤90里,架桥梁40余座,疏浚河渠,导流入海。解除水患,得到朝廷的褒奖。不久,徐奭迁礼部郎中,知制诰,在礼部郎中任上,为同僚所嫉,久未升迁。直至天圣八年庚午(1030年),权知开封府,累迁少师,同年卒于任上,享年四十六岁。夫人王氏,生两子,师闵、师贡。

查阅《兴化府志》,宋嘉祐四年己亥(1059)年正月十八日,徐奭公长子徐师闵以比部员外郎知兴化军,至嘉祐六年(1061)辛丑年七月十八日任满。回到莆田祖籍地任职,光宗耀祖,师闵公兴高采烈,特地到延寿村会见宗人,即兴赋诗:“故郡分符恩已深,政闲因得访家林。登山不用谢公履,倾盖频怀范使心。入帘春色兼云色,聒耳溪声杂籁声。抚景淡淡情未己,衲钟且莫急催行。”

又谒景祥寺徐氏宗祠,其赋诗云:“昂藏明润发丹青,我祖灵祠历几春。掷地金声唐赋客,倚天柏节宋高人。一炉香火精英在,满壑烟霞景物新。冗守不惭支派末,区区赡奠挹双楹。”

师闵任满后,先后知袁州、洪州,官至奉议大夫。(见《福建徐氏上册志》第一章 史籍人物)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世祖徐铎高中状元,他为修复整建景祥寺徐氏祠堂,增田二顷给予景祥寺,并手书“琉璃祥院”巨额高悬寺内,旁书对联:“书摊秦汉帘初下,笔落宫商纸有声”。徐铎卒后祠祀徐寅、徐铎二公为“唐宋状元祠”。

宋末科征繁重而田遂耗尽,僧不守规寺也圮。刘克庄撰《徐氏二诰》:徐先辈唐季擢第,不肯仕朱梁,归死于莆。其墓只书“唐徐先辈”,与朱文公书“晋处士陶潜”何异?史失其传,至六世孙昶仕于本朝。家藏二告,一雍熙告,自前晋州汾西县主簿三考授曹州司理判官。其告猶用唐制,首云:“徐某年三十九戊申,身材中形,面貌黄白色,少有髭。”次云:“兴化府莆田县崇业乡,身为户,曾祖夤。”先辈乃唐朝名士,见遗于史,而独见于裔孙告身如此。

端拱告赞书云:“郡司理,古小国之秋官也。比来佐僚皆用郡吏,朕重惜人命,乃选士流。以尔曹州司理判官徐昶佐彼狱官,绰有能声,言事者达予闻听,召赴阙廷,嘉其俸薄而能廉,位卑而不屈,升为佐邑,用劝下僚。慎尔初终,無忝恩宠。可授楚州宝应县主簿。”除卑官而有训词,历郡掾而授邑佐,由文林而升登仕,殊不可晓。此论言出于知制诰王元之笔,此公非轻许可者,其人之廉而不屈可谓“无忝尔祖”矣。

前告杨公徽之、苏公易简皆繋衔,后告太保兼侍中普、右僕射昉、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以《实录》考之,岁月职位悉合,于此时虽抱关击柝亦可乐,岂必显融哉!

《又》余友贡士徐君端衡请余跋其八世祖雍熙、端拱二诰,余既着语于雍熙诰之后矣,因问贡士家谱,君曰:“本徐彦伯之后。”彦伯见《唐史》,与苏味道、李峤、崔融同时,以文章擅名。彦伯生务,天宝避乱入闽,居泉州莆田县徐村。务生在蒙,始居延寿。又五传至先辈,是为延寿之徐先辈,晚年有“归来延寿溪头坐,终日无人问一声”之句。今钓矶草堂基犹存。至曾孙以“俸薄能廉、官卑不屈”为词臣王黄州所称。盖徐氏自彦伯后,种诗书遗子孙,绵绵不绝。贡士于先辈为十一世祖,于曹州郡掾为八世祖,词章似先辈,操履似郡掾,其渊源所渐远矣。复书此于端拱告之后。(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一百十一)

[按:徐端衡,生卒年不详,字平父。莆田县延寿村人。莆阳古籍《延寿徐氏族谱》全套十三册二十六卷,前后五修,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唐光化年间(898~901),状元徐寅第一次修撰《延寿徐氏族谱》,并作《徐氏入莆族谱序》。到了宋崇宁五年(1106),由十一世孙状元徐铎重修,并作《徐氏宗重修谱序》。到了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由特奏名赐进士、福建提刑司干官、带行国子学录。十五世孙徐端衡重修,并作:《延寿徐氏乘歌》。到了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由二十七世孙徐行重修,并作《重修延寿徐氏族谱序》。到了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三十二世孙徐临重修,并作《延寿徐氏族谱序》]


元至正年间(1342—1368年),延寿徐氏族裔孙兴化府尹徐大同重新复建新庙宇,增置田租,而朝奉崇、义二先祖公亦叠加修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景祥寺祠又毁于倭寇之难。延寿徐二十六世孙徐善兴与侄徐卿、徐行倡导全族复建。清代初年,清廷追杀焚烧南少林寺僧,波及琉璃院,景祥寺徐氏祠堂又圮毁,寺僧占祠基筑楼寨,仅存徐寅、徐铎两公先影(壁画)于楼。清康熙十四年(1657年),徐临的伯父徐万安偕莆田族子成章、蜚英、良翰等倡率族人重建。清雍正元年(1723年),景祥寺及徐氏祠堂又一度重修,额名“景祥古刹”。到了清乾隆年间,景祥寺佛殿及徐氏祠堂又一度毁坏,由徐氏三十二世孙徐临倡亲族再次重修,屋宇焕然一新。叠经兴废,此时的景祥寺及徐氏祠堂,可称得上千年徐氏祖妥灵之所,古刹维新,也大增延寿溪之景色。

从延寿徐氏祖分支迁徙与建祠情况来看,大致有居延寿中秘派、长史派等六个支系。延寿徐氏派下共建有景祥、寿水、梅峰等祠堂41个。而景祥祠堂名列榜首。琉璃院与延寿景祥寺徐氏祠堂,历史上有过辉煌与不朽,惜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寺祠又惨遭毁灭。所幸梵宇于1984年由寺僧性贵等人极力募资倡建,规模虽不如前,但也煞是壮观。“景祥古刹”额名高嵌寺门正中,大门楹联曰:“华山绶水开初地,金杵珠璎护道场”。上院大雄宝殿两帐联曰:“三界导师,四生慈父”。至于寺院东侧的一墟空地,尚乞盼今日之徐氏宗族去重建景祥祖祠吧!


莆田侨乡时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作者:黄祖绪

编辑:吴芹芹

编审:郑育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