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美丽中国”的温州样板密码

9月13日,温州市生态环境局启动“美丽温州建设”媒体采风行活动。多家媒体记者在两天里先后走进三垟湿地、泰顺大溪源蝴蝶谷、苍南矾山等地,寻找“美丽中国”的温州样板密码。

三垟湿地:以数字赋能助力智慧治水

在温州城市“绿肾”——三垟湿地,记者目睹了一片“水下森林”。

曾经的三垟湿地污水横流、生态破坏严重,拉丝、电镀、无纺布等企业遍布全域,畜禽业养殖、网箱养鱼随处可见。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初期通过全面关停拆除20.2万升电镀容量的黄屿电镀基地和涉及59户230条拉丝生产线的黄屿拉丝基地,搬迁企业和家庭作坊近1000家,实现三垟湿地工业企业清零。近年来,三垟湿地先后创成1条省级美丽河湖和2条市级美丽河湖,长度达18公里。

三垟湿地瑶池浃河全长约500米,曾存在底泥污染、净化能力弱、流动性差等问题。生态园于2021年3月开始实施立体式“水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走出了一条“前期以水养草,后期以草养水”的治水新模式。如今,瑶池浃河整体水质从原先的V类水提升至Ⅲ类水。同时探索出以数字赋能助力智慧治水,采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长期定点对瑶池浃河水质进行在线监测。

泰顺大溪源:生物多样性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泰顺县罗阳镇大溪源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与泰顺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泰顺县蝶栖谷景区开发有限公司,一期投入300万元建成省内唯一以蝴蝶为主题的亲子乐园。

如今的大溪源村,新开了14家农家摊位、3家农家乐、1家茶馆,带动农户及商户收入80多万元,不断吸引过去走出“大山”的年轻人“归巢”创业。大溪源村村书记黄维业介绍,接下来该村将投入4000万元,打造以“蝴蝶养殖、蝴蝶观赏和蝴蝶研学”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文旅产业。此外,该村还将持续做好“湿地公园”文章,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重点实施河道生态修复等工程,成功创成了市级“美丽河湖”和泰顺首个省级湿地公园。

苍南矾山:让盐碱地种出好吃的西瓜

苍南县矾山镇的明矾矿石储量约占世界60%、中国80%,拥有650多年的采矿炼矾发展史,素有“世界矾都”之称。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以及明矾市场的变革,矾山炼矾工业于2017年开始停止采矿生产,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经过探索实践,该镇走出了一条工矿特色与文旅结合的“非矾”之路。

在生态环境部门的牵头和帮助下,该镇利用矾渣本身酸性的特质,成功研发出了矾渣土壤用于改良盐碱地,让盐碱地也能种出好吃的西瓜。随着近年来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矾山镇深入挖掘矾山特有的采矾炼矾文化,入选了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获批创建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

龙湾瑶溪:打响特色水乡品牌

瑶溪河的发源地为瑶溪风景区内瑶湖,瑶溪村段是整条瑶溪河的上游河段。2020年瑶溪河获评省级“美丽河湖”,目前瑶溪河的水质基本维持在Ⅰ至Ⅱ类。谁曾想就是这样的瑶溪河,曾经也是一条发黑发臭、布满垃圾的“麻子河”。

为了保持瑶溪河的水质,瑶溪村依托“无废乡村”建设,打响具有瑶溪特色的水乡品牌。该村引进易腐垃圾处理线,推行“垃圾不出村”项目,采用易腐垃圾处理技术和低温碳化处理等高新技术,借助微生物加机械化发酵工艺,实现餐厨垃圾、畜禽粪便、废弃菜叶、秸秆树叶等有机垃圾24小时分解发酵,最终制成有机肥料,进行资源化循环利用。“生活垃圾不出村”项目通过前端居民家中做好入户宣传,源头分类,中端分类收运,末端就地资源化处置的形式,实现了垃圾不出村的目标。

瓯海山根:微改造,精提升,旧村焕新貌

山根村坐落于大罗山脚、塘河岸边,分“旧村、新村、农田水岛”三个片区,核心区174亩,全村依山傍水、建筑肌理完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

2018年茶山街道投入900多万元,对山根河上游的睦州垟村和霞岙村实施截污纳管,2020年还对山根河周边住宅区开展污水零直排小区建设,并利用湿地净化功能,做生态化的循环处理系统,山根河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之后还投入300万元资金建设给排水系统,把整个村庄排污体系做完整,并投入500多万元实施河域清理。小村通过“微改造 精提升”对旧村进行保护性改造,实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打造“四梦同筑、富美山根”的未来乡村样板。

温都记者 王春霞/文 通讯员 江国荣/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