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九旬老人,为何坚持每天“刷题”?

“我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教书育人,菁菁校园,阡陌纵横……我的一生也是快乐的一生。”这是94岁的梁可新在自传扉页上的一段话。虽已告别三尺讲台多年,但老人心中无时不回荡起朗朗书声。难舍对数学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做数学题。

“当老师一天,就一辈子都想当老师。”9月15日,大江资讯记者再次走近这位老人,老人笑意盈盈、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除了有点耳背,身体康健,说话时声如洪钟。

9月10日,大江资讯推出教师节特别报道《总教龄超300年!芜湖这个教育世家了不起》,讲述了一家三代12人从教的教育世家。作为这个教育大家庭里最德高望重的人物,94岁梁可新的教育精神不仅令人感佩,也深深地影响着一家人。直到今天,老人家的桌前仍摆放着教材以及其亲手抄下的试题集。

一份职业在生活中所镌刻的印记能有多深?在梁可新居住的颐乐堂医养结合老年公寓的房间里,无处不在。窗台上,整齐地放着他让孩子们买来的数学教材;亮起的台灯下,老人伏案写题的身影几乎每日可见;橱柜上,张贴着老人的家庭照以及与学生的合影……

热爱与生活

梁可新1949年从事教育工作,后来调入芜湖市第一中学,成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芜湖高中数学界响当当的名师。1988年他退休后,仍然在校留任至1992年。离校后,他又被聘任到一所民办学校担任校长直至1998年。在其从教的数十年里,梁可新既做过数学老师,也做过教导主任;既在讲台上教书育人,也在讲台下为教育事业作着突出的贡献,他还担任过安徽省1977、1978届的高考数学命题教师。

一日从教,终身为师。因为对数学情有独钟,退休至今,梁可新仍然每天坚持做数学题,不仅将题目手抄到纸上汇集成册,而且凭借着多年来自己对数学教案的熟悉,通过回忆将脑中的数学知识体系重现纸上。

老人的儿子梁红光告诉记者,虽然父亲已经告别讲台很多年,但他几乎每天都要做数学题,这两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做高中题目渐渐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初中代数题的解答还是游刃有余。

做题不仅能帮老人打发一下闲暇时光,而且也能锻炼脑力。梁红光说,家里一共有五位数学教师,除了父亲外,自己和妻子、姐姐、弟媳也都是数学教师。“父亲不仅做题目,刚来养老院时,还辅导了两位护理员的孩子,当时孩子读初三,现在应该都上大学了。”

严谨与大爱

梁可新常常告诫子女们的就是:“要踏实、严谨、敬业,要教好每一节课,要做好每一件事”,而这一家风也一直传承了下来。每每提及梁老于教育事业的执着,他的后辈们也敬佩不已,直言在老人的身上看到了为人师表真正的严谨与大爱。

采访中,老人的话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就是“学生”与“老师”,他告诉大江资讯记者:“作为学生,你要解决问题,就一定要记住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老师,每一堂课都要认真听,并且要跑在学生的前面,先学会才能教给学生。”梁老语重心长地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人要善学重思,保持学习与成长。

除了做题目,梁可新还会用笔记本电脑玩简单的游戏、追剧,最近正在追的剧是《人民的名义》,此外,闲暇时,他还会在养老院练练毛笔字、弹弹钢琴。

今年5月,梁可新的子女将父亲写的回忆录结合照片汇集成册,印刷出了老人的自传书——《我的一生》。梁红光说,书中的文字都是父亲在养老院期间靠着回忆写出的文字,家人也想着给老人留个纪念,就找到了印刷方结合珍贵的家庭照片排版成书。书中图文并茂,是这个教育世家的回忆,承载着善教乐学的职业生涯,也蕴含着尊师重教的薪火相传。知足与确幸

夕阳无限好,黄昏又何妨。梁可新生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他的老年生活也在每日的练习与学习中变得充实而丰盈。在老人脸上的笑意里,不仅能看到岁月赠予的宽厚与豁达,也藏着对寻常日子的知足与确幸。

▍记者:李婷维 季鲲

▍编辑:叶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