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铁亮出“绿色账本” 近百万居民成“绿行侠”

每天为城市减少约8.5万车次小汽车出行

6号线装配式车站可洛石站拼装现场。

每天,在青岛地铁6条线284公里繁忙的运营线路上,近百万乘客践行着绿色出行。时下,轨道交通逐步成为青岛市民主要交通出行方式之一,去年轨道交通每天可减少小汽车出行约8.5万车次。青岛地铁与广大市民一道,也在全心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从地铁线路建设,到地铁运营;从清洁能源使用,到TOD站城一体开发;从渣土的重复利用,到全方位装配式车站的建设……作为城市绿色交通的先行者,青岛地铁将双碳和环保理念贯穿于地铁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全力推进绿色城轨建设。本周是绿色出行宣传周,19日,青岛地铁集团晒出地铁“绿色账本”。

最高日客流量突破123万人次

家住栖霞路的冯女士在深圳路一家单位上班,每天早上8时,从汇泉广场站坐上3号线,在五四广场转乘2号线,8时50分到达单位。“在2号线没有开通前,我是开车上下班,高峰时,开车需要一个半小时,现在坐地铁只需50分钟。”放下方向盘,扫码坐地铁。不少市民和冯女士一样,将地铁作为通勤的主要方式。由市交通运输局、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布的《青岛市轨道交通运行分析报告(2021年)》显示,2021年,青岛地铁全年共开行列车666720列次,总运营里程达2176.7万公里,线网总客运量达2.47亿人次。日均客运量67.6万人次,1号线全线开通后,线网日均客运量达85万人次。据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以来,青岛地铁日客流量也是节节攀升,最高日客流量突破了123万人次。

众多和冯女士一样选择绿色出行的 “绿行侠”们的绿色账本上也有一串令人欣喜的数据:据测算,自2015年3号线北段地铁开通以来,至2021年已累计减少近13万吨碳排放量,相当于350公顷森林一年的吸收量。依托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青岛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中将跃上新层级。2021年中心城区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较2015年增加0.74公里,但居民平均出行时耗较2015年减少约4.5分钟,同等出行距离下出行时间减少约8.5分钟,拓展了城市出行空间,提升了城市交通运转效率。

2050年全面建成绿色低碳发展体系

青岛地铁确定了自己的绿色愿景:到2025年,初步建成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成为全国绿色交通先行者。2028年,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绿色地铁,节电30%、降碳40%”的目标,跻身国内绿色城轨第一梯队。2050年,全面建成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提前高水平达成近零排放的绿色城轨。青岛地铁在今年5月发布的《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目标体系》中,把“绿色”列为六大目标之一。今年8月,青岛地铁在国内轨道城市中率先发布《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这是继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后国内首家发布绿色实施方案的企业。

青岛地铁通过创新践行“绿色”目标,从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地铁运营等方面入手,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地铁。装配式车站施工过程中降低碳排放20%,渣土资源化利用相比传统处置方式减少碳排放约26%……在建设中的青岛地铁6号线,一系列绿色科技的应用让人眼前一亮。今年4月,全国首座全方位装配式地铁车站——可洛石站主体结构拼装顺利完成。与传统现浇车站施工方法相比,一座标准全方位装配式车站可减少用工80%,节省钢材约800吨、木材约800方,减少建筑垃圾60%,降低碳排放20%。

地铁在运营过程中是“用电大户”。如何用最少的电运更多的人,青岛地铁从运营的各个环节找答案。成功挂网的国内轨道行业首台全自主知识产权MW级飞轮储能装置,实现节电800万度,减碳8000吨。青岛地铁将在全网推进飞轮储能、新型能管、永磁牵引、光伏风电建设应用,推行“一站一案”节能管理策略。13号线建成3兆瓦光伏发电系统,单线装机容量居北方之首,年可发电330万度,降碳约3290吨。在地铁沿线开发建设中,青岛地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将轨道交通与生活、购物、休闲等设施结合,构建集约式的城市生态空间,吸引更多人在地铁两侧工作和生活,让更多人拥有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出行资源之余,也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徐美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