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姜庄小学:非遗传承 以美育人

品牌介绍

姜庄小学确立了“非遗传承 以美育人”的文化导向,立足实际,挖掘资源,整合开发了以“扑灰年画”为主体的特色校本课程,进行了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开展了“扑灰年画中的历史故事”“扑灰年画经典剧目展演”等专题研究活动,重点欣赏精忠报国、尊老爱幼等题材的扑灰年画作品,并创作了“抗疫英雄”“学党史 感党恩”“防溺水 保安全”等系列作品,让非遗文化描绘百年辉煌。

品牌背景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姜庄小学地处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扑灰年画之乡”姜庄镇,文化底蕴浓厚。学校以非遗文化扑灰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为平台,通过对扑灰年画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使扑灰年画校本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培养扑灰年画名师、名生、名作品,形成学校的“非遗传承 以美育人”文化特色。

典型经验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弘扬扑灰年画非遗艺术。邀请扑灰年画大师吕蓁立、石见亭到校指导,学校编写扑灰年画校本课程《古韵姜庄,魅力扑灰年画》,分为“启蒙篇、基础篇、中级篇、高级篇”四册,主要内容包括扑灰年画技能学习、扑灰年画文化欣赏,全面融合“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架构主题式、序列性、螺旋式上升的年级学习目标。 

构建两种教学模式,夯实扑灰年画学习基础。一是扑灰年画欣赏课教学模式。时间为45分钟,分为“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教师讲解、作品欣赏、展示交流和拓展提升”六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二是扑灰年画技法表现课型模式。时间为90分钟,过程为“观察欣赏、发现探索、分组讨论、教师示范、实践体验和展示评价”六个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

实施四种学习方式,助力学生扑灰年画素养提升。一是基础性学习。学校通过劳动课普及扑灰年画技术,全体必修《古韵姜庄,魅力扑灰年画》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扑灰年画素养。二是选择性学习。必修与走班制相结合,在必修课时,鼓励具有天赋或基础好的学生选课走班,同时从各年级选拔精英,由学生打破年级界限,自主选择研究更高一级的主题。三是综合性学习。渗透性实施扑灰年画课程,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挖掘学科内可渗透的扑灰年画非遗文化元素,在学科课程的主干上渗透或嫁接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拓展性的课堂教学。四是研究性学习。学生走出校园,策划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寻访实践活动,如三年级学生参观扑灰年画工作坊、名师画堂、校外实践基地等,了解扑灰年画的工艺流程;四年级学生寻访扑灰年画民间艺人,调查、了解民间艺人创新、创作的过程;五六年级学生开展红高粱艺博园一日游活动,游览扑灰年画民俗馆,参观扑灰年画经典作品,鉴赏不同风格、不同门派的扑灰年画精品、藏品。

搭建两个交流平台,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一是组织一次比赛。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扑灰年画小作品的创作比赛,按照年级和扑灰年画的规格、表现手法将作品分类评比,激发学生学习扑灰年画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二是创设一个节日。开展一年一度的“校园民俗文化节”活动,通过“赏民风、知民俗、展才艺”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扑灰年画文化。

设立扑灰年画少儿研究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品格。学校建立了扑灰年画少儿研究院,院内包含扑灰年画的发展历史、著名工艺大师介绍、扑灰年画制作过程等。同时设有扑灰年画走廊、扑灰年画作品馆,全方位展示了姜庄的扑灰年画代表作品、扑灰年画的历史以及扑灰年画获得的各项荣誉。

取得成效

学校探索开发了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了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提升了师生的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学校扑灰年画活动多次被“人民教育”“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思想者”等媒体推介,《扑灰年画在校园探索研究》荣获2022年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先后获得“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实践基地”“潍坊市创新教育示范校”“山东省绿色学校”“潍坊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潍坊市农村小学教学工作达标建设先进单位”“潍坊市校园语言普通话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来源:高密教育发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