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春晚舞台设计灵感跟陕西文物有关

日期: 来源:文物陕西收集编辑:文物陕西

2022年春晚,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节目《只此青绿》口碑炸裂!三星堆爆款文物——青铜大面具引爆春晚……文物节目频频出圈,是五千多年文化自信的魅力。

兔年春晚,舞台设计的创意取材自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的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这种花卉图案的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而华山则是可能由于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考古学家得出这一结论所依据的文物来自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曾用名“华县”)的泉护村遗址。

01

昭示着人类文明的来临

2023兔年央视春晚总导演于蕾(曾任《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日前分享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创作情况。2023年春晚以“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为主题,舞美设计体现“满庭芳”的理念,“花瓣纹”,由四瓣花结构演化,整体装置从花心呈几何造型延展而成的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既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美学创造,又是绽放着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呈现。

庙底沟文化以彩陶和尖底瓶为标志,影响范围东至大海、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青海、北至长城沿线,可以说形成了“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

花卉纹彩陶 泉护村遗址出土

花瓣纹是庙底沟文化彩陶最典型的纹饰之一,主要是由数量不等的“叶片纹”组合而成,反映了“花”可能是史前先民所表达的构图思想。

一块块泥土变成陶器,在审美观逐渐形成阶段,先民们自创了许多与自然相关的图案,并绘制或印在陶罐上,丰富了工具的审美属性,也昭示着人类文明的来临。

02

彩陶考古揭开何以为“华 ”

在甲骨文中,“华”即“花”;在《说文解字》中,“华”由花蕊和花蒂造型组成,本意为花朵。

陕西考古博物馆展示的花纹彩陶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说,“仰韶文化诸特征因素中传布最广的是属于庙底沟类型的,庙底沟类型遗存的分布中心是在华山附近。这正和传说华族发生及其最初形成阶段的活动和分布情形相像。所以,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是可能由于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这种花卉图案彩陶是土生土长的,在一切原始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华族及其文化也无疑是土生土长的”。

花瓣纹彩陶器盖 泉护村遗址出土

苏秉琦特别指出,“这是经过长时间的斟酌,并请教美术工作者和植物学家之后才决定的。”这些结论所依据的文物来自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曾用名“华县”)的泉护村遗址。

1965年,苏秉琦在《关于仰韶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中依据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标本,首次仔细研究了庙底沟时期的一类特别的彩陶。他以阳纹和阴纹混观的方法,辨认出这类彩陶所描绘的是菊科和蔷薇科的两种植物花卉图案,而且花瓣、茎蔓、花叶齐全,这就是玫瑰或月季。在对庙底沟文化彩陶众多的解释中,以苏秉琦“玫瑰”说的影响最大,也最受学术界重视。

在陕西省渭南市有华州区、华山、少华山等名称用“华”字,似乎也从侧面证实我们为何叫华夏子孙。

03

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偶像”

在陕西考古博物馆里,众多精美的彩陶被分门别类摆放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彩陶艺术的繁盛。

陕西考古博物馆展示厅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1958~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华县队对华县泉护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在其主要堆积庙底沟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以圆点、弧线等构成的典型庙底沟文化花卉纹彩陶,其中象生性鸟纹富有特色。泉护村遗址庙底沟文化的科学分期,还为研究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发展与演变规律提供了参照。

陶鹰鼎

值得一提的是,陶鹰鼎的出土地太平庄在泉护村的西邻,属于距今7000年到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通体由细腻的泥质陶打造而成,展示出远古先民充满智慧的创造力和高超的造型工艺和烧陶技术,是我国史前鸟兽型器的代表作,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庙底沟文化时期,不仅是中国彩陶发展的鼎盛阶段,也是中国史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原本经营粟作农业的庙底沟文化先民,在与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交流中,发展出稻作农业,使粮食的来源比以前更加多样化。经济的稳定发展为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聚落数量增多,规模差异显著,出现了作为区域中心的特大型聚落。

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就是其中的代表。

杨官寨遗址出土陶器

该遗址规模巨大,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环壕所围区域面积达24.5万平方米,环壕周长约1945米。如此规模的超级工程,单靠杨官寨一个聚落的居民是难以完成的,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等级分化,具备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杨官寨遗址西门址两侧,发现成层分布的完整陶器,数量达千余件。还发现有其他聚落罕见的特殊器物,如镂空人面器座、陶祖、釜灶形陶器、玉璧纹彩陶盘、龙纹彩陶钵、盆、石璧、石琮等。杨官寨聚落的布局、规模以及大量独特遗存表明,庙底沟文化时期带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聚落已脱颖而出。

据悉,今年春晚还以《山海经》《抱朴子》《史记》等典籍中的神兽为原型,设计出麒麟、凤凰、白泽、貔貅等中国神兽形象,让孩子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喜爱的精神“偶像”,让我们拭目以待!

采写、编辑 | 杨利娜

校对 | 张珊珊

审核 | 屹夫


相关阅读

  • 刘志钧说瓷|新石器·马家窑文化

  • 彩陶鼓(新石器·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鼓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4800年前)时期的文物,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整体通长37厘米。此器个体修长,
  • 科技加持助丰收 玉米亩产创新高

  •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张猛“亩产850.63公斤!”9月9日,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专项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示范观摩会在河南
  • 探秘大河村遗址

  •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部,是一处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四种考古学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遗址距今6800年至3500年,面积约53万
  • 聚焦亚微节 临沧柴烧创作营等你来

  • 随着第九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即将于9月14日在临沧市盛大开幕。作为本届亚微节系列活动的2022云南临翔柴烧创作营将于9月11日至9月16日在临沧七彩陶瓷文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春晚舞台设计灵感跟陕西文物有关

  • 2022年春晚,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节目《只此青绿》口碑炸裂!三星堆爆款文物——青铜大面具引爆春晚……文物节目频频出圈,是五千多年文化自信的魅力。兔年春晚,舞台
  • 1月跨境指数:新能源继续领跑、节能家装走红

  • 封面新闻记者 吴雨佳2023开年,外贸又有什么新趋势?近日,阿里国际站发布2023年1月跨境指数,显示美国暴雪天气带动中国柔性定制类服装机会显著,尤其是防寒类服装出口同比增长29%。
  • 为啥在隆冬时节而不是夏季放开?梁万年回答了

  •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自2020年初,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三年之后,疫
  • 我区新增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天山网讯(记者 赵西娅报道)日前,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公布2022年第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设站备案情况,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和新疆维吾尔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家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