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XISUer!很高兴认识你,我先自我介绍一下吧

叮!你收到了一封跨越70年的邮件

发件人:西安外国语大学

主题:我的自我介绍

关于“我”

01

基本信息

姓名: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文名: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身  份:新中国最早建立的4所外语院校之一,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的普通高校

出生年份:1952年

住  址:陕西省西安市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电  话:029-85319274

网  址:http://www.xisu.edu.cn/ 

02

校徽

校徽的释义

遵循原则

共融性和交流性

历史性和传承性

独特性和差异性

地域性和唯一性

设计理念

标志图案的上半部分是由建校初期“西北俄文专科学校”的老校门形状衍生而来,用最直观的手法展现了学校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同时,老校门的形状和西安的“西”字以及古城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标志图案的下半部分是半个开放的地球图形,以经纬线作支撑,一方面象征着地球和世界,代表着面向全球,坚持走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道路;一方面以经纬线为分割,构成了学校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代表着学校特色鲜明又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

文字方面继续沿用毛体“西安外国语大学”七个字,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边缘优化处理,英文全称呈“U”字型排列,美观大方;英文缩写“XISU”设置在校门内侧,下方是建校时间“1952”,象征着学校历史悠久。

标志上方两侧的麦穗图案呈对称分布,寓意学校的教育事业成绩喜人,硕果累累;标志外轮廓为盾形,代表着刚毅正直,寓意学校的办学作风严谨,求真务实

配色理念

蓝色,代表忠诚、理性、专注、严谨。蓝色,是深邃的颜色,象征着万鸟翱翔过的天空和千帆过尽后的大海;蓝色,是智慧的颜色,寓意着莘莘学子徜徉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中;蓝色,是拼搏的颜色,诠释着西外人努力奋进的精神品质!

03

校训

爱国·勤奋·博学·创新

04

西外精神及其解读

西外精神

古通今  融贯中外

德善相济  自强不息

01

博古通今

出自《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意为知识丰富,博采众长,既了解前人之事,又通晓当下之事。代表西外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传承与融合,培养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和志存高远的优秀人才。

02

融贯中外

“融”为“融合”之意,“贯”取“贯通”之说。广纳中外、融合贯通,寓意学校“立足陕西,服务西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坚持走开放式、国际化办学道路,取中外之精华,培学生之正气,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广泛吸纳中外先进文明。

03

德善相济

“德”即德行,《周礼·地官》有“在心为德,施 之为行”之郑注;“善”是善举,《国语·晋语》有“善,德之建也”之说。“相济”出自《易·序卦》,意指互相帮助、促成。修身养德,德才兼备,尊师重教,厚德载物,代表着西外人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守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04

自强不息

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努力。寓意一代代西外人矢志不渝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西北、艰苦创业、百折不挠和砥砺前进的奋斗精神。

“博古通今、融贯中外、德善相济、自强不息”“西外精神”,昭示着西外人建校六十五载以来,始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秉承开放包容的胸怀,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历史担当,大力促进中外先进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传承与融合;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和“止于至善”的治学兴校之道,努力实现学术理念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弘扬“爱国、勤奋、博学、创新”的校训,传承“崇德尚能,质朴务实”的校风,塑造“修身正行,慎思求真”的教风,发扬“笃学敏行,励志进取”的学风。

“西外精神”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传承和珍贵积淀,在新时代必将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

成长历程

从1952到2022

西北俄文专科学校西安外国语大学

从历史走到今天

从今天走向未来

一步一个脚印

走出属于我的精彩

01

校名变化

(教育部关于成立西北俄文专科学校的批文)

(西北俄文专科学校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学院的文件)

(西安外国语学院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文件)

02

校门

(西北俄文专科学校校门)

(西安外国语学院校门)

(西安外国语学院雁塔校区校门)

(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校门)

(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校门)

(学校校徽)

03

历史沿革图

成长故事

从雁塔到长安

从单科外语院校到多语种本科院校

再到突出外语教育

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色

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艺术学等7个门类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格局

在培育莘莘学子的道路上

我,从未停止脚步

1951年,为培养国家急需的俄语专业人才,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于1951年2月提出《关于筹建西北俄文专科学校的计划》上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同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了筹建计划。

1952年初,中共西北局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西北大学俄文系和俄文专修科、兰州大学俄文系、西北局党校的俄文班合并成立“西北俄文专科学校”。时任西北局书记习仲勋、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江隆基等领导同志亲临西安南郊勘察校址,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学校建在西安市南郊吴家坟。建校人员本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扬延安精神,白手起家,开展了校舍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从7月开始,经过3个多月夜以继日地紧张施工,到10月底已建成首批校舍(教室、办公室、宿舍)313间。

10月25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西北俄文专科学校成立,并颁发了学校印章,学制3年,主要培养俄语翻译和师资。1952年11月7日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35周年纪念日,学校决定将这一天也作为学校建校纪念日。

建校初期校园全景

1952年秋季,学校首次招收新生198人,原西北大学俄文系、兰州大学俄文系和西北大学俄文专修科的191名学生随之转入学校,30余名教师陆续到校。11月17日,学校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正式开学上课。这样,学校就一边继续搞基建,一边进行教学工作。当时,虽然教学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许多教师还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住宿备课,吃饭、开会等集体活动都在露天进行,但师生们的工作学习热情很高,除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义务建校劳动,学校到处呈现出一片紧张、活泼、积极向上的景象。

1956年7月20日,学校举行了56届毕业生毕业典礼,祝贺134位同学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欢送他们即将愉快地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光荣岗位。在这期毕业生中有陈秉善等10名同学受国家派遣赴苏联任翻译工作。这是西北俄专第一批出国工作的学生。

学校根据1956年制定的远景发展规划,从1957年开始,先后从青海、北京、上海等地选聘20位英语、德语和法语教师来校任教,使教师队伍更加壮大,为新建专业奠定了基础。

1958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北俄文专科学校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学院,增设了英语专业。在国家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时期,学校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巩固和提高已有的俄语和英语专业质量,并于1960年増设了德语、法语专业,1965年增设了西班牙语专业,发展成为多语种的本科外语院校。

西安外国语学院首届毕业生文凭

学生在阅览室学习

1975年,学校日语专业开始招生。1978秋季,组建俄日语系。1979年2月,成立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9月,开始招收英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1982年5月,撤销俄日语系,分设俄语系和日语系。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并获得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使研究生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88年3月,成立研究生部和思想政治研究室。4月,创办了《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12月,英语专业被评为陕西省重点专业。1993年4月,《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社科版)》创刊。1993年12月,德语语言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1989年1月,我校学生代表队在第一届中美大学生辩论会中荣获中方团体第一名

1993年,《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社科版)》首发仪式

1979年第一期外语教学学刊

1994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安外国语学院与陕西省外国语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校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2004年10月29日,长安新校区项目建设举行开工仪式,长安校区教学楼、图书馆、学生食堂、行政楼、3幢学生公寓等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标志着长安校区建设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长安新校区项目建设举行开工仪式

2004年11月,我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2005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获得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2005年8月25日至9月6日,学校顺利完成了长安校区搬迁和相关校区宿舍调整工作。

建设中的新校区大门

新校区建设时期部分教职工合影留念

2005年9月18日,我校长安校区大门前彩球飘扬,上午10:30,长安校区启用仪式正式开始。

时任我校党委书记杨希文、院长户思社、长安区政府副区长杨根民、老院长孙天义等共同为新校区揭幕

2006年2月, 经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大学,为学校发展搭建了崭新平台。2010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办学层次取得重大突破。2011年 ,学校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同年制定并开始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201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更名庆祝大会

博士后流动站揭牌

2017年外国语言文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的好成绩,成为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项目建设点。2018年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项上零的突破。2022年学校成为陕西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位。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6年6月17日,在由我校承办的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开幕式上,陕西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正式启动。

“我”的骄傲

专业一流化

学校共获批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全部在招本科专业中的覆盖率达到50%,实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在学院全覆盖。

妥妥的国际范

风景美如画

四季更替 昼夜交替

无论是南山雨 亦或是长安雪

这美景只想与你共赏

今天,你对我的了解有没有

增加几分呢?

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我”的事

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呀

我的自我介绍做完了

该你啦~

恭喜你如愿成为一名XISUer

在欣喜之余

你是否愿意加入微宣工作室

你的大学生活定会

因为微宣更加丰富多彩

今后的日子

微宣陪你一起走

我们等你来

九月的XISU是____味儿的?

萌新大学初体验:有点慌张,更多期待,一起向未来!(附抽奖小彩蛋)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

运营团队:微宣工作室

信息来源:校史馆 往期推送

视频:招生办

排版:刘琦 叶南希

校对:叶南希

编辑:张博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