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创新 杨丽萍依旧

康德美学提出“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恰恰诠释了这句话。

从1986年一支《雀之灵》开始,近四十年的孔雀舞生涯奠定了杨丽萍“孔雀公主”的地位。已过花甲之年的杨丽萍并没有退休的想法,今年她将舞蹈《孔雀》再次大胆创新,于近日开启2022巡回演出。作为深圳保利剧院《15周年·拾舞载舞舞剧》系列演出的开篇之作,舞剧《孔雀》将于9月25-29日(周日至周四)连续五场在深圳保利剧院上演。

1

舞剧《孔雀》是杨丽萍于2012年推出的一部舞蹈作品,一经推出好评如潮,观者如云。“孔雀”是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塑造的经典舞台形象。杨丽萍的孔雀舞不仅是单纯模仿自然态的生物,更是将东方美学融入其中的创作组合。她的孔雀舞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可以追溯生命本源的体验,是人与自然的共舞。

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因为它基本依赖于肢体动作。民间有很多舞蹈动作是模仿自然界的草长莺飞、百兽竞逐的场景。杨丽萍选择孔雀作为模仿元素,大体是由于“孔雀”作为灵鸟,被傣族尊为东方之神的缘故。而孔雀所代表的和平和智慧,也在中华文化中有许多象征意义。

1986年,在温婉的音乐中,一个身穿洁白长裙的少女,用无比柔软的腰肢,灵活的手指、轻盈的步伐,带领观众走进了如幻如梦的绝美世界。原本在傣族只有男子才能跳的孔雀舞,在杨丽萍的编排下加入了更多柔美和情感的变化。也是从这支舞开始,“孔雀”成为了杨丽萍的舞台人生。到了2012版的《孔雀》,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启用大舞剧的形态来重塑孔雀,不单单是一个形象,更是一种人生、一个世界。

舞剧《孔雀》以春、夏、秋、冬四季篇章做分割,展现了一个奇幻的孔雀世界,刻画出极具隐喻的民族风情形象。

“孔雀”们所承载的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生物体的象形表达,更是架起一座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回顾当时那版舞剧,可以说它扎根傣族文化,是 “云南印象”的完美演绎。

实际上,以四季轮回来演绎生命过程,杨丽萍的《孔雀》所传达的生命哲学更值得深思。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并非一种消极心态,而是说,人在“向死”的过程中,更能真实地感受活着的存在感。就像我们古语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是一回事。而在杨丽萍的《孔雀》中,我们也能找到同样的理念。由爱生羡、羡生妒、妒生恨、恨生杀、杀于死,死而涅槃再生的大自然悲喜剧,生死流转间也在提醒我们,要在精神上觉醒,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2

塑造经典、树立标杆,是绝大多数舞者的终极追求,但在杨丽萍身上,不破不立、变革创新、兼收并蓄,用一组舞蹈融汇中国民族舞的发展创新才是她孜孜不倦活跃在舞台上的目的。

13岁那年,没有任何专业舞蹈经验的杨丽萍进入西双版纳歌舞团,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1980年,她以优异的表现被中央民族歌舞团录取,从此开启天才舞蹈家之路。杨丽萍的舞蹈总是很“野生态”,源于她童年时代最享受在河边放牛,观察万物生长的状态。因此,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后,她利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为自己独创了一套训练体系,这得以让她的长处更好地发挥。

1993年的春晚舞台上,她和搭档陆亚奉献了一支舞蹈《两棵树》,灵与肉的交汇,爱情的传递,重生与永恒的主题,赢得了所有观众的心,一举斩获当年春晚最受观众喜爱节目的第一名。但这些成绩并没有让杨丽萍骄傲自满。回到家乡后,她又深入民间采风,终于在2003年将古老与当代碰撞并存的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印象》搬上舞台。

《云南印象》大获成功后,十余年的时间里,她又把《十面埋伏》《春之祭》《孔雀之冬》等多部舞剧搬上舞台。看过她作品的观众都认可“杨丽萍的舞剧不单单是舞蹈艺术,更是民族艺术”,以舞蹈做基底的舞剧,也会结合戏曲、武术、杂技等传统元素,让人感受唯美浪漫的中国风情。

3

对生活抱以热诚的人,生活也会给予同样的回馈。如今看来,在杨丽萍身上这句话并非言过其实。正因为她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舞蹈极致的热爱,才让她在《孔雀》等舞剧中注入了超于普通舞者的责任和使命感。

据悉,2022版的《孔雀》将再度华丽升级。除了众人皆知的《雀之灵》《雀之恋》《守望》等经典舞段外,杨丽萍还将在最后一个篇章演绎《孔雀之死》和《接引之舞》。而新创作和改版升级的片段——《七孔雀舞》《欲海乌鸦》《孔雀与乌鸦》等舞段,单是听名字就让观众充满期待。另一方面,新版《孔雀》更加深挖云南本土故事,“故土情怀”将会以巧妙的时间和事件编排,以舞蹈语言汇总在一起,同时利用现代编创思维和世界顶级的舞台手段,打破视听屏障,真正实现无国界欣赏的舞蹈艺术。

以新版《孔雀》为窗口,相信更多的人都将看到中国民族舞正在步履不停地发展和创新。

晶报记者 张羽淳

深圳保利剧院供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