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的样子·我这十年 | 陈秋节:做你们看世界的“眼睛”

今年9月10日,中秋节遇上教师节,对于南京市盲人学校教师陈秋节来说,还有第三份美好——出生在中秋节的她迎来生日。

这一天,陈秋节的手机不断收到祝福。有毕业后一直和她保持联系、正在奋战考研的学生;有考上心仪本科、与她分享人生重要喜悦时刻的学生;有取得好成绩、想着给学弟学妹们留点经验的学生……

被牵挂很幸福,而更让陈秋节内心充盈的是,她最爱的这些孩子们能保有善良积极的品质,热爱生活、始终向上。

这十年,陈秋节感恩自己能亲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南京盲校“全学段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让视障孩子一样享受高品质教育,拥有美好的未来。

朝夕相处,学生认得她的气息

陈秋节从小就喜欢当老师,如愿考上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她无数次想象过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样子,穿什么衣服,梳什么发型,戴什么配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陈秋节希望自己能由内而外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2005年本科毕业时,南京市盲人学校抛出橄榄枝。“我和盲校有缘,和这些视障孩子有缘。”陈秋节说,以前盲校更多是招聘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而那个时期开始,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

带着对教育的情怀,陈秋节成为一名南京盲校的语文老师,走进全新的领域。第一次见到学生,她就被深深击中。

“他们纯粹而阳光,比我想象中具有更强的生命的韧性。”盲校的孩子活动范围很小,很多人从幼儿园、小学起在这里寄宿、上学,他们对老师非常信任,他们努力学习和生活。陈秋节至今记得第一次看学生歌咏比赛的场景,看着看着,听着听着,眼泪就流了下来。“我惊讶于他们的乐观,惊讶于他们的能力,他们站在台上,就像一个个美丽的天使。”

从教十多年,陈秋节是她的学生们朝夕相处最亲密的人。“我的样子他们也许并不清晰,可是,他们会远远地就辨别出我的气息、我的声音,大声问候我。”

陈秋节的样子也被想象成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在每个学生心中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研究教学,挖掘每个学生潜能

这十年来,国家对于特殊教育越来越重视,陈秋节有幸成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我们的学生和普通学生所用的教材大部分内容是一样的,作为学科老师,需要针对盲生的特点,每个学段对他们进行缺陷补偿、潜能开发。”陈秋节是学校教科室主任和教务处副主任,她和她的同事们不断进行课题式研究,自制教具、创设场景帮助孩子们理解学科知识。例如,带着学生上户外作文课,体验层林尽染,触摸落叶,感受芭蕉等意象。

老师们还创造了“盲生汉字文化体验”系列课程。

汉字是图形文字,而盲文是拼音文字,“看不见”对于盲生学习和理解汉字造成相当大的难题。于是,陈秋节和其他的老师们一起动脑筋,他们制作凸起的汉字,首先让孩子们去触摸,认识偏旁,讲述偏旁部首拆开来的意思和背后有趣的故事,增强孩子们对这个字的记忆。

“孩子们对于汉字文化越来越喜爱,他们将热情化作学习汉字的动力。”陈秋节开心地发现,孩子们可以清晰地分辨“莓”和“梅”的区别,想象出岁寒三友中的梅是怎样“疏影横斜”的姿态。

今年,2022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出台,陈秋节和南京盲校的老师们立刻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我们最大的难题是老师少,每个年级基本只有一个班,一个老师就是一个教研团队。所以,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要走出去,参与到普通学校的教科研中,让盲校的教学也紧紧跟上新课标。”

因此,陈秋节相当忙,她除了自己教课,还要带领全校老师一起投入教科研。老师们深知,只有老师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成为孩子们看见世界的“眼睛”。

心里有光,优秀学子“常回家看看”

陈秋节是幸福的,她的很多学生都相当优秀,有去年刚刚考上人民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有正在南京晓庄学院音乐系读大四的。只要有空,他们就会回母校看老师。

今年6月,陈秋节刚刚送走了新一届高中毕业生,他们全部考上了本科。

“我们学校是一所全学段学校,很多孩子在这里度过十多年的求学时光,作为老师也很幸运,可以关照他们各个时期的成长。”陈秋节告诉记者,盲校拥有从幼儿园到本科各个学段,本科阶段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推拿学(视力障碍班)专业,在南京盲校办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派老师过来授课。

全校200多个孩子,大部分都是住校,他们和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陈秋节很多学生毕业多年仍然和她保持密切联系,每一个人生的关键节点都喜欢找她聊一聊,然后再作决定。

今年这届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语文课,陈秋节没有教学,只是聊天。她在自己的朋友圈这样记录:我们只谈前路,风霜刀剑必会在路上,无限旖旎亦会等着你,要记得心里有光,步伐要实,愿这份坦然和快乐永着容颜,日辉灿烂,月移吟风。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