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亩之间兮 桑者闲闲

 洪洞县辛村镇南端有一个村子,东临汾河西岸,西靠大运公路,三千口人耕种着三四千亩地。传说秦朝时有一个姓杜将军领兵在这里卫戍,因而得名杜戍。
      秋高气爽,艳阳高照。与朋友驱车探访。他家还有一个陈旧老院需简单维修一下。活儿已基本干完,结账,吃饭,了事。
      在他与工人们说话聊天的时候,我随便在村里走了走。其实早就想来看看这个村,不仅因为这里出了两个像模像样的人物。
      不出所料,与其他城市附近的村一样,路面硬化,新房林立,而且有了大暖天然气。主路两侧有一些小商铺,小喇叭里循环播放着本地方言的广告词,老远就能听见。一个“耕王”牌拖拉机从南至北穿街而行,发动机的声音,竟不是记忆中的“突突突突”的节奏,而是汽车发动机“呼呼呼呼”的声音,细看,已不是单缸发动机,是四缸或六缸。后面挂的铁铧犁还粘着新土,应该是刚干完活。沿街停着许多轿车。彩钢搭成的房子也有许多,有的房子坡屋顶罩着一层彩钢板,估计是解决漏雨。
      离开主街道,拐入胡同,顿时看见许多无人居住的老屋,破败不堪,杂草丛生,残垣断壁。许多杂树,歪歪斜斜地长着,枝叶倒是繁茂。一棵皂角树,高高大大,结着许多扁豆角样子的皂角。一棵腰缠红绸的大槐树,听说有二三百年。我到跟前看,觉得不止。以前在晋祠看见过一棵隋朝的槐树,据说已经一千一百多年,比这个也大不了多少。眼前的这棵古槐,胸径四尺左右,根部粗约两米,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树皮龟裂。菱形的树皮缝宽两三寸长半尺多,深约半寸,我猜,最少五六百年,说不定七八百年树龄。秦朝就有人卫戍,唐宋能没有树木?

      两个人物,一个是著名书画家董寿平,一个是山西领导王世英。
      董寿平出生于1904,1997去世。是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董揆,因仰慕恽寿平而改名寿平。他早年考上南开大学。以画松、竹、梅、兰著称,晚年有“黄山巨擘”之称,多以黄山为题材画山水。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日友协理事,北京对外友协副会长,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等等,头衔很多。临汾的梨园堂剧院的匾额,就是他写的。他的字画,现在都卖得很贵,好几千一平尺了。

董寿平参观画展

董寿平早期粉梅

      王世英比董寿平小一岁,1968年病逝。原来是特工出身,1924年参加革命,次年入党,参加过第一次大革命。他先后在上海、南京、天津、西北等地区从事党的情报、联络、军运和统战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抗战时期,他在中央直接领导下,不断争取阎锡山。他在险恶坏境中向中央报告了许多重要情报,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49年后,历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山西省委常务委员兼统战部部长、政治委员会主任。后来是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兼山西省省长,权倾三晋,位尊一方。
      这两个人的非凡经历,足以让他们的后人与乡邻骄傲。
     随老乡步行一二里地来到了一个荒凉破旧的院子。
     “这就是王世英的老院子。”
      院子上下两层,依地势而建。上面的建筑只有一个早不用了的大门和并排的三间瓦房,看样子有五六十年。下个小坡走到前面,还有一排房子,也是三四十年的样子。院子没有大门,干磊的旧砖墙,几根木棍搭了一个顶,上面有一小片油毡木板,算是门楼。
“孩子们都在北京,孙子都不小了,他儿好像比我都大几岁,不知道还在不在。”1939年出生的老乡,红光满面,目光炯炯有神,带着助听器,断断续续地介绍着。

      董寿平的故居,在另一个自然村里,遗憾没有去看,不过,朋友手机里有照片,与王世英的故居比,就阔多了。看得出近期有人修葺过。
      听村干部说,三中全会以来,杜戍村老百姓也过上了好日子,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他们多年来坚持的工作重点,挺好。这些年又筹措资金铺油路,绿化街道,新建教学楼、休闲广场,还打了深井。年轻人出去打工的人也多,老百姓生活还不错。村口的小饭店生意兴隆,算是个佐证。
      离开时,看见了杜戍村口的牌楼。正面有“杜戍村”三个隶书大字,背面镌刻四个字:“十亩之间”。是不是出自《诗经》?上网一查,原来是秦代的一首佚名诗。原文: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译成白话应是这样:在一片很大的桑园里,年轻的姑娘们在悠闲采桑,随后她们一道唱着歌儿回家去。在另外一个桑园里,也有漂亮的姑娘们悠闲地采桑,干完活后也一起说说笑笑往家走。
     想象一下情景,的确挺美好。采桑的整体画面,有红有绿,有动有静,如果把镜头拉近看姑娘们的特写,应该更好看。洪洞有俗话说:“秦壁的葱,梗壁的蒜,营里的女子不用看”。营里村离这里不远,洪洞的女娃漂亮,那是有名的。
     高官破旧的老屋,让我猜想他及家人应该比较廉洁,后来的局长乡长的老房子也比这个强吧?从这里出去的董寿平竟然成了与潘天寿、黄宾虹齐名的大艺术家,这得有得多高的艺术天份啊?再看见这诗意的门楼,思绪不由穿越到古代的春天,更让我对这个普通小村产生了喜欢与敬仰。
      是为记。

作者:梁希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