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凯里这十年 | 凯棠镇:凝心聚力促发展 踔厉奋发启新程

为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凯里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心动930》开设了 “喜迎二十大 凯里这十年”专栏。

今天刊发的内容是凯里市凯棠镇十年来的发展变化。

十年奋楫,山乡巨变;十载春秋,硕果累累。

党的十八大以来,凯棠镇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镇上下同心协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考验,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力以赴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近年来,先后获得“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教育镇”“黔东南州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凯里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尊师重教先进集体”“全州平安黔东南建设先进示范乡(镇、街道)”等荣誉称号。

图为凯棠镇南板蓝根测产收割现场

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凯棠镇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十年来,全镇上下鼓足干劲,凝心聚力,不断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增速明显。2013年初凯棠镇农商银行存款余额9354万元,截至2022年8月中旬,凯棠镇农村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25479.75万元,近十年来增长16125.75万元,增幅63%,群众收入稳步增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产业转型蹄疾步稳 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凯棠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农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产业特色,建成总面积2420亩的掌甘、十里福坡、南扎、康普4个农业产业园。通过主体培育、市场主导,发展有精品水果1729.7亩(其中规模化种植猕猴桃610.7亩、葡萄353亩、李子200亩;中药材菩提树720亩、花椒150亩),发展特色养殖林下鸡5万羽、肉牛1683头。园区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累计修建机耕道15.5公里、排灌沟渠4.6公里、水窖134个、太阳能杀虫灯37盏,避雷设施2个,滴灌工程1个。

林下产业点线面齐头并进。落实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依托项目带动,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建设板蓝根育苗大棚62个,建成大坪村榜洞中药材基地1300亩,其中南板蓝根750亩、百部550亩,并完成基地供水、供电、产业路、生产步道、管理房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凯里市鸿睿、诚记牧业2家企业。规划建立蓝莓种植基地500亩,现已完成种植223亩。

农村粮食安全全面保障。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抓好粮食生产,推广“稻+”种植模式,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全镇粮食种植面积52475.16亩,其中水稻36119亩、红薯1641.8亩、马铃薯4934.4亩、其他粮食作物9779.96亩。结合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通过以会代训、产业现场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宣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惠民政策,培训农民,助农增收。

城镇建设持续加快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镇基础不断完善。建成集镇主干道,凯棠集镇区规划面积扩展到1.72平方公里,含凯棠村、火香村和镇集南部新区;集镇内安装路灯81盏;建成垃圾转运站1处;完成凯棠至旁海公路提升改造,完成台盘至凯棠二级公路建设总工程量的98%;建成凯棠农村商业银行大楼、凯棠镇卫生院新大楼、镇集农贸市场和客车站;建成凯棠镇污水处理厂,并于2021年2月调试运行。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成通组公路(人行步道)9条,村级通车里程达62公里。11个行政村新建的村级活动室全部投入使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38户,完成农村住房透风漏雨整治88户,完成1141户农村卫生厕所和18个村级公共卫生厕所改造。实施凯棠村、梅香村、芦笙村、龙塘村一村一千万工程风貌整治,南江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社会事业稳步提质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凯棠镇发放城乡低保、农村特困人员散居孤儿生活补助、一次性临时救助、易地扶贫搬迁一次性临时救助、高龄老人补贴、公益林、退耕还林、生态护林员补助金共计2643.75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66.1万元。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投资4000万元建成凯棠二小;投入155万改造凯棠中学、凯棠小学、新寨小学、养小小学、大坪小学学生厕所;投入3万元修建南江小学保安室和27米封闭围墙;投入329余万元为凯棠中学添置办公设施设备、学校监控、新食堂的设施设备和实施附属道路、沥青地面工程建设和改造;投入67万元改建大坪村、龙塘村等7个村级幼儿园;投入17万元对镇属各幼儿园桌椅、床、图书、校园设施设备更换和维修,实现了村村有幼儿园的目标。完成集团化办学改造升级,凯棠中学作为凯里六中教育集团凯棠校区,进一步提高了凯棠教育办学质量。

各中小学、幼儿园配备智慧教育设备各一套,安装现代化远程教育设备“班班通”20套,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99.9%;2020年8月成立兴凯教育基金会,筹集资金738.2574万元,用于奖励录取本科以上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学生、贫困家庭孩子以及凯棠辖区内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截至目前,共发放助学奖励资金百余万元,惠及875名师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凯棠镇中考成绩持续位列全市乡镇中学前茅。据不完全统计,凯棠镇现有博士31人,硕士研究生73人,本科生2712人,大专生3715人,上千余人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领导干部。

医疗卫生服务升级。一是医疗队伍不断壮大,镇卫生院现有医生14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医师5人,助理医师8人,主管药师1人,护师4人,检验士1人,影像师1人,影像士1人,全科医师4人。二是医疗设施设备陆续健全,先后投入400万元采购大型医疗设备5套,现已实现在乡镇可拍胸片、彩超及常规医学检验等项目。开通远程医疗系统,实现线下检查上级医院出报告服务,逐步建立功效完整的临床综合科、中医科、妇产科,满足全镇人民群众基础医疗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凯棠镇卫生院门诊就诊量203291余人次,住院14982余人次,大病救助103余人次,村村设立卫生室,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完成老年人体检13691余人次。

政务为民充分落实。深入推进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试点工作,完成“六办七中心”及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队)组建、挂牌和人员整合工作,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实现“一枚印章”办理。自机构改革以来,镇村两级便民服务机构为群众办理政务服务事项10414条。

脱贫攻坚精彩打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十年来,凯棠镇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镇之力统筹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实现9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1个)全部实现脱贫出列,1453户6785人贫困人口全面现象脱贫,边缘易致贫户92户375人消除风险;易搬成效显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10户2941人,易地搬迁成绩名列全市前列。产业发展蓬勃,获批扶贫项50个,乡村振兴项目2个,涉及项目资金4685.15万元,其中:产业类项目29个,资金3704.1万元,打造成原生态黑毛猪养殖、林下养鸡、林下中药材种植等主导产业,同时兼顾发展红心猕猴桃种植、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项目累计实现分红142.92万元。基础设施夯实,基础设施类项目20个,资金951.05万元,打造成掌甘、南炸、十里福坡、康普四大扶贫产业园,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组组通硬化路;社会扶贫见效,开展社会扶助类项目2个,资金20万元,用于聘请公益性岗位就业,解决18名困难群众就业。

图为凯棠镇大坪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南板蓝根种植项目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近年来,凯棠镇认真对照“四个不摘”要求,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社会治理安全稳定  稳定形势持续向好

完成“雪亮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安装摄像头70个,覆盖面积3500平方米,持续开展治安巡逻巡防工作,加强对精神病患者、刑释解教等重点群体的管控,社会治安秩序相对平稳。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矛盾纠纷排查260起次,化解260起,办理信访案件193件,实现无赴省进京非访案件,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全面开展法治、安全生产、国家安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禁赌、防范打击传销和非法集资、打击邪教组织、防火防电防盗防灾等安全防范宣传教育活动300余场次,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高,获2018年至2022年度全州平安建设先进乡镇等荣誉。

伟大事业继往开来,新的征途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凯棠镇将永葆“闯”的精神、铆足“创”的劲头、保持“干”的作风,坚定信心、踔厉奋发,以实绩实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凯棠镇

总编辑:田兴波   编审:周宗辉  王志凯

编辑:吴映璇 林泽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