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这十年】古浪:让“非遗”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光彩

近年来,古浪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种非遗展演展示活动,采取各项得力措施,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各项工作,让“非遗”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光彩。

“非遗”进校园活动

以宣传凸显保护成效,积极营造浓厚氛围。古浪县积极开展“非遗”日宣传活动,通过印刷《非遗法》《非遗条例》、发放宣传材料、悬挂横幅、非遗展演展示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深入人心。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省级非遗项目古浪老调数次参加央视及其他媒体各种节目的拍摄录制。疫情期间自编自演抗疫微视频,充分运用非遗文化积极向人民群众大力宣传防疫知识,助力疫情防控。

古浪刺绣手工艺品-荷包、香包

以交流展示文化特色,凸显非遗独特魅力。古浪县精心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精心挑送古浪有代表性的非遗手工制品及特色食品,如手工刺绣、鞋垫、药枕、手工布鞋、手工挂面等“非遗”手工作品86件,参加甘肃首届“丝路记忆”敦煌展。大靖邸老四栀子面、古浪手工刺绣、古浪手工地毯、古浪手工挂面、古浪土蜂蜜等5个产品、20余个品种、128件展品,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演展示活动,达到了良好的宣传展示效果,广受好评。

古浪老调传承人在家庭院落开展演出传承活动

以活动展现保护成果,推进手工技艺创新。古浪县组织民间文艺团队,开展了第四至第十一届古浪县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活动,省级非遗项目《古浪老调》等以老曲新唱等方式,达到了宣传弘扬“非遗”的良好效果。积极利用电商、网络平台、直销等多种手段,逐步将非遗产品推向省内外市场,推进传统非遗手工技艺振兴发展。古浪半台戏艺术团组织排练的精品舞台剧《赞六老汉三代人治沙》参加2019年甘肃省“第五届群星艺术节”,获得全省曲艺类一等奖。数次组织省市县非遗传承人深入基层,在西靖镇感恩新村、黑松驿镇黑松驿村等乡镇,开展了非遗专场文艺演出及义写春联、送福等送文化下乡活动,观众达15600人次,活跃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王氏镰刀”传习所

以项目促进保护活力,融入人民大众生活。争取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古浪老调》专项资金20万元,将优秀民间音乐古浪老调进一步挖掘、整理、编纂,扩大了古浪老调在全社会的辐射面、影响力、知名度,达到了弘扬古浪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目的。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氏镰刀”保护专项资金25万元,维修、改造“王氏镰刀”传习所,目前“王氏镰刀”传习所已投入使用,成为了乡村旅游、触摸乡愁的最佳去处。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浪童谣”保护专项资金22万元、省级非遗项目《甘冬儿和杨达儿》传承保护资金20万元,以制作影视、书籍等方式促进非遗保护活力,高效融入大众生活。

“古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浪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地方特色和灵魂的体现、社会前行与发展的魂脉印记,也是古浪人民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之所在,更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古浪县文化馆干部袁睿堂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根植沃土,延续文化基因,在传承与保护中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进一步彰显古浪文化的魅力。


记者:李万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