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邕宁区建设“生态壮乡”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9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围绕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资源指标交易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推出首批10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发挥典型案例的典型引领和示范推广作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探索,进一步厚植广西生态环境优势。我们将陆续报道具体案例。本期推出的是《南宁市邕宁区建设“生态壮乡”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南宁市借助顶蛳山遗址、壮乡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八尺江、五圣山、富硒土壤等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具有地域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壮乡”。同时,以丰富生态文化旅游业态、推动生态农业多样化等为重点,延长生态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响“壮乡福地 生态邕宁”品牌,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地域展示、民族表达和特色呈现。

案例背景

顶蛳山是广西境内保存面积最大、出土遗物、遗迹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之一。邕宁区供图

南宁市邕宁区始建制于公元318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全区壮族人口占91.7%,是典型的农业城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壮乡首府南宁市的文脉之源,被誉为“中国八音文化之乡”。

境内顶蛳山遗址是广西境内保存面积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邕宁区生态环境较好,富硒土地面积达50%,珠江流域支流邕江常年保持Ⅲ类水质,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以上。近年来,邕宁区围绕顶蛳山遗址、壮乡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八尺江、五圣山、富硒土壤等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打造具有地域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壮乡”。

位于南宁市邕宁区的秀美八尺江。玉朝洪摄

同时,以丰富生态文化旅游业态、推动生态农业多样化等为重点,延长生态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响“壮乡福地 生态邕宁”品牌,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地域展示、民族表达和特色呈现。

具体做法

一是优化“生态壮乡”国土空间布局,细化“两山”指标体系框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科学布局邕宁区的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坚持将生态文明和壮乡文化贯穿其中。构建邕宁区生态文明考核指标,从“绿水”“青山”“蓝天”“金山银山”等四个方面,科学制定“两山”指标体系框架,并将其纳入城区年度考核工作。

二是统筹自然资源系统治理,提升区域生态环境。邕宁区围绕顶蛳山遗址,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规划理念,系统提升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山”——保留顶蛳山原有山形山势与现状地形一致,针对遗址保护、民族特色,更新改造周边丘陵和废弃采石矿山,形成既有历史沧桑痕迹又注入新活力的“丘陵景观”“矿坑花园”。“水”——实施碧水行动,建立城区、乡、村三级河长制,将防洪排涝、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农村环境恢复、水土保持、生态景观营造等,融入到毗邻顶蛳山遗址的八尺江、清水泉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中。“林”——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积极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大力发展乡土树种、珍贵树种、特色经济林树种,推动纯林改造,不断提升森林质量。“田”——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定级工作,构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编制《耕地污染治理修复方案》,开展退化、污染、损毁耕地土壤治理修复工作,提升耕地环境质量。

此外,邕宁区加强新江皇赐桥、那莲古戏台等文物保护单位及蒲庙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传统村落内牌坊、园林、古桥、古井及其附属物等重要历史环境要素进行认定、修缮及挂牌保护。

三是加快打造“生态壮乡”农业品牌,增强生态产品的民族特色呈现。依照“壮乡福地 生态邕宁”的形象定位,着力构建生态旅游、特色生态农业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产业体系。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围绕“顶蛳山”遗址,依托八尺江、清水泉、龟山、五圣山等自然风光资源,打造那贵樱花园、广泽禧愿都市生态田园、“大美那蒙”田园综合体、百味坛里乡村旅游区等,促进文化生态价值实现。围绕特色生态农产品,推动生态农业多样化。邕宁区以“特色农业+乡村振兴”为主线,以循环经济和延伸产业链为抓手,以《邕宁区农业产业发展及扶持工作方案》《邕宁区生态农业实用技术指南》等配套政策为保障,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农业集约化规模生产和多样化发展。一方面,创新实施“1+N”产业发展模式,每个村选定1个特色主导产业、N个特色辅助产业,打造香樟、桑蚕、淮山、火龙果、沃柑等105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园、点);另一方面,推行“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经营模式,发展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生态产品那楼淮山实现“登堂入室”

四是加快打造“壮乡”农业品牌、“福满邕宁”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依托优良的生态区位优势,建设区域有机农产品基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基地,集中优势培育红振企火龙果、稻源香大米、力拓紫砂米等特色农产品,打造邕宁自造“壮乡”系列品牌。另外,依托邕宁区特有的壮乡寻根文化、八音文化、嘹啰文化、疍家文化、顶蛳山文化等壮族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城区壮族传统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举办邕宁壮族八音文化旅游节、“顶蛳山”文化旅游节、生榨米粉旅游美食节等活动,打造一系列“福满邕宁”文化旅游节庆品牌。

主要成效

暮色下的南宁市邕宁区美丽乡村。梁斌年 摄

一是公共性生态产品供给提高,形成了山清水秀天蓝的“生态壮乡”。经过多年生态环境系统提升,邕宁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公共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南宁市邕宁区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黄继增摄 

“山清”覆盖面广,辖区内城镇规划绿地建设面积由346公顷增加至1257.75公顷,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34.67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从30.72%增长至46.20%,树种结构明显优化;“水秀”效果明显,辖区内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约3000万立方米,森林、草地、园地近五年土壤保持量分别增加12.07%、3.13%、12.17%,八尺江、清水泉等流域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天蓝”成为常态,辖区内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多年达90%以上,空气质量位居全市前列。邕宁区生态系统提供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等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19年获“自治区级生态县(区)”称号。

二是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显化,特色农业带动了壮乡乡村振兴。经过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统筹产业提升,培育壮乡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邕宁区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大力发展桑蚕、淮山等生态产业。图为蚕农在精心挑选蚕蛋。李芳摄

农业多样化发展,近三年邕宁区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逐年增长,其中,2020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53.69亿元,较2019年增长3.5%。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60.82亿元,较2020年增长5.6%;2021年,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5%,增速位列全市前列。品质品牌双提升,“壮乡”“邕宁自造”特色品牌层出不穷,累计获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级证书1个、绿色食品A级产品证书1个、无公害农产品证书17个,特色农产品得到市场高度认可,年销售额达到1450万元。推动民族乡村振兴,带动8425户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特色产业覆盖脱贫户97.6%以上,脱贫户户均年增收3900元以上,2016年成为广西首批脱贫摘帽的县(区)之一,乡村振兴成果进一步巩固。

三是盘活了生态载体价值内涵,助力壮族文化“出山”。邕宁区通过文化生态价值挖掘提升,形成了城区新的战略性竞争优势。建成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4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3家、四星级农家乐2家;三星级酒店2家、精品民宿和新业态酒店8家;三星级汽车旅游营地3个。留住乡愁,那楼镇那良坡获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新江镇那蒙坡获评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那贵坡综合示范村获评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引凤筑巢,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于2018年落户南宁,选址邕宁区顶蛳山遗址;园博会首次落户少数民族地区,促成壮族文化走出广西。溢价显著,2019年邕宁区荣获“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荣誉称号,成为“广西生态文化旅游新地标”,2021年全年全区旅游总人数为873.05万人次,同比增长8.74%,国内旅游总消费95.50亿元,同比增长15.79%。

群雁飞舞南宁园博园。李东方摄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作者:蒋立敏、吴城明、吴芳静、黄尚宁

新媒体编辑:陈平

初审:杜潇诣
审核:程秀娟

审签:赵晓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