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有意思的成都

成都,一座满载着星光与记忆的城市,当我们在历史长河里细细打捞,总能发现,人,才是这座城市最为鲜活的主角

黄金面具那纵贯三千年的神秘微笑,青铜立人那双超乎寻常的巨手,汉代画像砖上策马扬鞭的身姿,东汉陶俳优俑那乐天的面孔……

数千年的历史赋予其别样的光晕,与生活其间的人们同频共振、交互融合,共同塑造着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文明。

2020年开始,YOU成都在成都市推进“三城三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启“YOU成都·新推荐”(戳☞)。第一季以消费点位的推介聚“点”窥见“闲不下来的成都”,第二季以生活方式为“线”串联出“乐此不疲的成都”

摄影/嘉楠

2022年,城市更新不止,编辑部步履不停——

谈到城市与人的链接之时,我们邀请了诗人、作家韩东,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张丰,以“成为成都人”为题,展开文字对谈,分享这座城市在他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象。

诗人、作家韩东(左),摄影/马铃薯兄弟

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张丰(右),图源/张丰

韩东于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来到成都,在此后多年,与之建立了深厚链接;张丰最近刚刚出版了新书《成都的细节》,17年前来到这座城市之后,他再未离开,直到成为一位“新成都人”。

两位嘉宾分别从自身经历出发,讲了讲他们与这座城市的缘分,以及“成为成都人”那些新鲜、深刻的体验。

在今天,城市和城市都相差无几,对我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朋友或者没有朋友。我在成都恰好有朋友。而且,成都是除了我生活的南京之外,朋友最多的城市。

我是写小说的,是诗人,来成都也是“物以类聚”,闻风而动……

摄影/王效

第一次来成都是 1986 年,就是为了和这帮人会合、共进退。2000 年,我又来成都小住,为筹建“橡皮文学网”而来。从外地过来的还有乌青、竖、离、肉这些年轻人,单听这网名你就知道他们绝非等闲之辈了。

这之后,我每年都会来成都,有时一年数次,直到新冠肺炎疫情开始。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我来到成都做了报社的文娱编辑。最初来时,我打算只待几年就离开,没想到一待就是十几年。这应了那句经典的话,“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来的时候还算年轻,没想到这真的是一个难以离开的城市。我决定来成都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到过成都,就像盲选一样。但是,我现在也确实认为,它是一个更适合普通人的城市。

杜甫草堂一角,摄影/慕树

我清楚记得,2008年春天,那个所有成都人都记得的下午,我从出租房2楼仓皇逃离。一周后,突然听到悲伤的鸣笛声,每个人都在瞬间静止。在那个时刻,我有了一种“共同体意识”,感觉到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一员。

就这样,我滞留了下来,直到现在。

第一次来成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吃火锅。滋味不必说了,要说的是吃的架势,一条小街,火锅店门口,桌子都搬到马路中间去了。

图源/李厘

成都人的嘴唇很多都发紫发乌,我坚持认为不是心血管有毛病,而是吃出来的,是火锅烫的。

当年我年轻,喜欢语出惊人,使用了“糜烂”一词。后来,杨黎在他的一本诗人访谈录里纠正了我——该书的正式名字为《灿烂》。

没错,“灿烂”,就是这个词,成都人的市井生活就是如此地灿烂和不要命。

实际上,成都人可能同时拥有两套时间系统。一种是源于格林威治时间的“现代时间”,全世界统一标准统一刻度,另一种则是成都人独特的生活节奏,无关乎快慢,而是一种从容不迫。

成都人不但能够在工作的时候努力工作,玩儿的时候使劲儿玩,也能在工作的时候放松,在放松的时候工作。

要知道,茶馆这种最休闲的地方,在过去是“袍哥”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地方,有很多成都人的“生计”,其实都和“耍”有关,在玩儿中创造。

鹤鸣茶社

成都人爱玩,爱消费,但他们玩得高级,消费也不止于物质,更重要的是文艺。成都人是消费文艺的大户,更是制造文艺的楷模。

就其精神生活而言,成都最有价值的部分并非市井,也非它的历史文化,而是位于当下现实的文艺氛围及其创造可能,具体说来就是这些诗人和艺术家。

白夜·花神诗空间,图源/a9a建筑设计事务所

成名成家的也许就那么几位,但尚未成功或者自得其乐的“文艺人士”恰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他们构造了创造生活所需要的土壤、空气、前提,乃至标杆,使成都成为当仁不让的“中国巴黎”。甚至比巴黎更令人惬意——至少在我看来,更令人神往。

我还没有把握说自己已经完全成为成都人。

其实,没有谁是正宗成都人了。“老成都”心中往往也更牵挂一个遥远的故乡,他们还记得自己的来处。

前段时间见到艺术家何工,他在重庆长大,前几年有一半时间在国外,一半时间在成都。问他对成都的印象,他说:“在其他城市你必须是当地人,而在成都你只需要是你自己,没人在乎你是谁,你也不需要像谁。”

何工《地图》,图源/不睡觉

他可能把握住了“成都人”三个字的灵魂,那就是一种做自己的自在。

从“闲不下来的成都”到“乐此不疲的成都”,再到“好有意思的成都”,成都人的生活,由点、线聚合成面,逐渐丰满立体。

“YOU成都·新推荐”第三季以“人”为尺度,以“好有意思的成都”为题,通过展示十张面孔在城市里的新兴尝试,为成都粉体验成都带来十种视角

他们有的以镜头记录城市,在传统文化的羽翼里获取新的灵感,有的投身乡建,在他乡寻找新的故乡,有的以身体语言,演绎对生活的向往……

他们,是鲜活的、面向未来的,有梦想的成都面孔,站在这片充满灵感的土地之上,想象、创造,串联起了热气腾腾的城市景象。

陈馨,江湖人称焕焕,一个《山海经》重度痴迷者,汉服文化的传承者。她用镜头在五年时间创造了70多组角色。一本古老的奇书,在她的镜头下,于成都的角落里“活”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在她的镜头下幻化成人。从妆面到服装,她都亲历亲为,更为大热影视剧设计精美服装。她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次设计都透露着她对传统文化与汉服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也是她对成都这个城市的理解,从生活中取材,塑造影像质感,探索城市的更多可能性。

施国平,铁牛村总规划师。从海归建筑师到成都“新村民”,用10年时间追光田园梦。他扎根蒲江的农村,推动乡村振兴,让昔日的贫困村变为“明星村”;创建麦昆塔,实现“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共融地生活在一起”的理念;丰富、完整村里的业态与产业链条,让铁牛村家家户户实现自给自足。同时,施国平和他的团队致力于探讨一种全新的模式,让乡村可以生活,可以工作,而不仅仅只是城市的“附属品”。如今,乡村已然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基地,让年轻人从一个工作者变成一个创造者,变成一个生活的热爱者,他们助力乡村振兴,让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在村里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

余尔格,拍摄/罗劲超

余尔格,是一位从不会英语法语,独闯法国的舞蹈新人,到用肢体表达自己所想所说的舞蹈家。28年对舞蹈的追求与热爱,多次为她带了“桃李杯”一等奖的殊荣。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琢磨,她的编舞总是囊括了创新度与美的概念。她肢体所呈现出的不仅是妙曼的舞姿,更是她对城市、对生活的理解与演绎。

知物癖(知知和PP),为城市长出花园的创造者。凭借着对植物的喜爱,她们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开辟一块属于自己的角落,取名“知物癖”。一个花艺制作,一个拍摄记录,她们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了工作,将这个城市的美都揉进了一株株植物中。她们在忙碌的现代话城市建设中,保留着自己独一份的“悠闲”。去过知物癖的朋友都知道,阳光好的时候,整间屋子都会被填满温暖,而这间阳光房里,处处是鲜花与芬芳,她们为城市生活打造出一片自然空间,也为和她们一样热爱自然的人,提供一方鲜活。

New Noise主理人Jef

New Noise,是2009年在成都创办的本地音乐厂牌。该厂牌致力于将不同风格的国际音乐现场带到中国。与众多音乐厂牌不同的是,New Noise在这里生根发芽,他们邀请了许多国外的优秀乐队来这里巡演,决心用黑胶链接世界,并致力于挖掘成都本土音乐力量,不以签约艺人为厂牌商业逻辑,而更加注重国际视野对成都新生音乐的助力。

卞卡,荒野召唤主理人。在后疫情时代,致力于让人们看见户外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从摄影到露营,对卞卡来说更多的是爱上了户外,他决心用更硬核、更原始的丛林技巧去深入自然,区别于城市微度假,荒野召唤如探险者一般为城市人群带去真正深入自然丛林的体验,这也是得益于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短距离的自驾即可抵达荒野。

無所,一群游离于各领域设计师的集居之地,自2019年成立工作室以来,从成都图书馆到凤凰山体育公园logo设计大赛再到亚洲运动基金会……他们将触角伸进了品牌设计,产品文创,建筑景观空间等多个领域,成为成都本土创意设计团队不可或缺的新力量。無所团队代表的正是成都年轻一代的日常,他们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创意点缀着这座城市,和城市一起蓬勃发展,闪闪发光。

璐璐(第一排左二)与一门社小伙伴

璐璐,一个开烧烤店的设计师,COALMATE炭伙创始人之一。她用设计师的眼光将一家烧烤店装潢得像Bistro,用客人的感受去挑剔和创新打造让味蕾惊艳的川式烧鸟,用她的理解告诉大家什么是成都的“鬼饮食”,迅速生长为玉林社区宝藏食舍的主理人。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对于美食的追求,一部分成都食客不再仅仅停留在味道二字,用餐这件事是从味觉、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体验需求升级。

草龟鲍勃是茶壶头动画旗下的艺术IP,也是西南地区唯一制造定格动画/独立短片的专业团体,专注于青年文化的定格动画,用黏土、木头、纸、布等等普通的材料,呈现出奇幻脑洞的动画世界。

a7CreatorLab发起人何梦

α7CreatorLab在地青年文化实验室,一个为年轻与创造力而来,为特立独行的主理人而来的团队。他们以城市为画布,创作出气质迥异的独立小店,他们用新鲜创意的生活态度,用忠于自我的表达,用回归体验与产品的价值主张,不断去造就舒适且新奇的青年生活场景。

十张面孔,十种视角,无疑为成都粉打开成都带来了新的启发。而当我们透过这些面孔和视角继续挖掘,沿着他们的生活轨迹展开的,是新鲜的能量,注入城市肌理,所带来的生活方式革新。

以此为灵感,“YOU成都·新推荐”第三季即将发布十张电子地图以150+美学目的地10种生活方式为串联,带领城市冒险者们,步入城市的深处,丈量、感知,它的广度与温度。

如果说建筑是一本打开的书,城市地标便是最精炼的文字,记载了城市过往、现在及未来的荣光。

穿梭于成都街头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一座座伟大的城市地标,捕捉着这里独特的人文气质,向在地居民传达着公园城市之美。

从旭日东升,到月落枝头,城市地标在照片里分割着光影,不断变换自己的“衣装”,向外界辐射着成都的魅力。

天府艺术公园,图源/陶轲

一群最有意思的青年身披汉服羽翼续写今世情仇,划着滑板反转地球,用特立独行的言行,促成二次元生态圈的生长,刺破城市的次元壁。

图源/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

从南到北,由东至西,老旧的街巷铺陈着一座城市的事无巨细。一个个行走其间的人,一个个新潮摩登的空间,如同一个个细胞,彼此连接,互相塑造,共同构成了老成都的安逸和悠闲。

在这乐土之中,一群专业而又有趣的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用自己的执念和审美,更新着大大小小的空间,重建人和人、人和社区、社区和社区之间一度几乎失去的连接。

图源/萌想星球107文创园

成都,因其包容、开放、充满活力的都市文化,让无数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他们带着各自的故事,从五湖四海而来,制造了波澜壮阔的音乐现场,电子、Hip-hop、民谣、黑胶,用弦歌之声畅想人生,充盈成都的灵感仓库。

图源/明堂士多

成都的街上,不缺网红,更不缺网红小书店。

它们一店一面,像一个个真实的人,真诚、安静、温暖、笃定,为遗世独立的书本提供栖息地,也用多元的生活方式吸引大批文艺青年聚集。

咖啡厅、酒馆、艺术画廊、文创生活馆、创意孵化地、餐厅、旅舍,小书店用新潮的生存之道,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为在地居民和游客打造了一方阅读天地。

图源/浮于野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都的美食江湖里岂止好吃,更要好看。

食材选用、器皿搭配、餐厅设计,无形之中都是食物的最佳调味品,一勺一筷能为食客带来视觉和感官的多重联通。

成都的设计师熟谙这些法则,以美赋形口味,以设计跨界,在餐厅中营造舒适的空间感,融入和谐的艺术品,让食客纵享饕餮的同时,拥有满满的仪式感。

图源/银廬·麓湖店

推开窗即见千秋雪山,推开门即入美景公园,若生活是一场奇遇,那社区一定是一切奇遇的归依。

散步可至的街巷中,生长着社区咖啡馆、社区酒吧、小剧场、小书店等小而美的空间,有机而平衡地分布在居民楼腹地,美食、艺术、音乐在此落地、生根,拓展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让下楼即旅行不再是空口无凭。

图源/成都当代影像馆

成都的街头小店,就像一个装满无穷宝藏的匣子,一推门,便是一处任意时空。

是拌在美食里的酸甜苦辣,是泡在咖啡里的醇厚芬芳,是躲在院落里的人文肌理,它们摇曳多姿、文艺美好,用独特的生活方式,让城市保持新鲜向上的活力。

图源/两手商店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千百年来,成都人对于艺术、戏剧的热爱从未变更。

自然风物、商业交通、地方美食、文学艺术,这些生活里的基本要素,在剧场内浓缩精炼,通过创作者的排列组合,碰撞出最真实、朴素和打动人的故事,为钢铁水泥铸就的城市增添了几缕脉脉温情。

图源/域上和美先锋剧场

平原、山地、云瀑、永冻荒漠、高山草甸、花海河谷,一顶帐篷之下,囊括了无限风光,露营,为都市人提供了一种“新自然生活”的可能性。

成都与大自然的“过渡地带”,隐藏着许多便捷舒适的露营地,只用几小时的车程,便可跨越城市森林,在湖畔边、帐篷里劈柴生火,在椰树沙影下体验山野间的自由。

图源/丸露营

● ● ●

闲不下来的成都,乐此不疲的成都,好有意思的成都

从星罗密布的美学目的地,到不断生长的生活方式,再到生活在城市的个体,蕴藏于时空肌理里的灵感汩汩不绝,串联出一张“点线面”相交的立体式成都美学生活指南

摄影/王勤

新的思想、新的智识、新的力量在此汇聚,构成散发着迷人魅力的强大磁场,吸引着一批批人前来,为之痴迷、停留。

他们发现、记录、创造,再一次将种子撒向广袤的土壤,任凭其生根、发芽,在我们的城市里,开出繁花。

● ● ●

编辑丨小都

摄影丨官方提供、部分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