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多发高发 医生教你咋应对

秋深霜露,气温骤降,心脑血管疾病在这个季节也进入多发期、高发期。

心脑血管疾病为什么在秋冬季高发?据西安交大二附院全科医学科专家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在秋冬季多发,主要是因为气温和季节对我们的机体造成了一些影响。那么具体有哪些影响?应该如何应对?


影响一:气温降低会刺激机体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起到保暖的作用。但是血管的收缩会导致血压升高,一方面会使原来硬化的小动脉血管因承受不了强大的内压而破裂,导致脑出血的发生;另一方面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

应对措施:研究表明气温降低10℃,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7%,因此根据气温变化增加衣物,尤其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注意做好保暖很重要;寒冷的天气洗脸尽量不要用凉水,建议用温水;洗澡前后及洗澡时的环境和水温差别不要太大。

影响二:天气寒冷及温差变化容易造成血压难以控制,尤其从温暖的室内到室外活动时,温度的变化会导致血管收缩或舒张变化,从而使得血压波动较大,而每日的血压波动也是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明显增加,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脑出血等。

应对措施:进入秋冬季,高血压患者应强化血压监测,规律用药,如果出现血压波动大或有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影响三:高脂血症发生几率增加。高脂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天冷为了御寒,大家更愿意饮酒及摄入高热量食物,而同时户外活动量明显减少,导致血脂升高,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应对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减少饮酒、适度运动,避免油腻、熏烤、腌制类、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内脏和肥肉等食物。控制油盐糖的摄入,油不超过25g/日,盐5-6g/日,糖50g/日。

影响四:寒冷天气下许多人喜欢窝在家里而不愿出门活动,易引起肥胖、高脂血症,久坐血液流速减慢,增加了血栓疾病的风险。

应对措施:多做运动,但应避免晨练,最好等太阳出来了,环境温度上升之后再出去,或者是午后再出去。避免剧烈及过量运动,推荐一周内不低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影响五:冷空气使鼻咽部的局部粘膜变得干燥,以致发生细小破裂,病毒、细菌容易乘虚而入,造成呼吸道疾病高发。而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尤其下呼吸道感染会导致氧饱和度下降,机体处于相对缺氧的状态。这会导致全身组织器官功能下降,出现乏力易困,头晕眼花,胸闷憋气等不适,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等。

应对措施:除了做好保暖以外,外出戴口罩、避免人员密集区聚集,减少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感染的机会,必要时可以注射流感疫苗。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该注意什么?


注意一: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对于有冠心病的患者,应该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或速效心丸等急救药物,当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的时候,及时含服药物,如症状不缓解,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发生危险。

注意二:起床别太急,心脏要休息。

人在睡眠状态下,血压会降低。而清晨半梦半醒中,血压开始升高,心脏血管开始承受压力,甚至在压力过大时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现栓塞。

早晨起床不如赖会儿床,尤其是老年人,不要着急起身。早晨起床时可遵循三个五分钟原则,即醒后赖床五分钟,坐在床边五分钟,服药后休息五分钟。

注意三:中老年人如厕要注意。

建议中老年人使用坐便,并且在墙边安装扶手,尽量携带拥有紧急一键拨通功能的手机如厕。

应注重大便的通畅,切忌排便时用力过猛,腹内压增大,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肌梗死,必要时可通过药物辅助通便。

注意四:警惕心血管病信号。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类型之一,较典型的症状是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胸痛主要表现在胸骨后的压迫性发闷或伴有紧缩感,常在患者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一般疼痛持续3-5分钟,可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颈部、咽部、下颌部,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缓解。

注意五:警惕脑血管病信号。

出现脑血管意外(中风)的先兆通常很难引起大家注意,如忽然剧烈头痛,或长期头痛突然加重,特别是伴有视物旋转、复视、耳鸣、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一过性黑矇,单侧眼睛突发视物模糊,甚至失明,几秒钟后恢复视力;突然出现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昏迷等。

总之,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只要我们做好自我防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或加重。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可最大限度减少心脑血管意外带来的危害。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超 张黎娜 责编 王远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