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青山两不负

人与青山两不负

插图/谢瑞蕊

走进上杭白砂国有林场时,雨大了起来,雨打在树叶上沙沙作响。放眼望去,茫茫的林海轻笼着雨雾,迷离得像一个绿意盎然的春梦,让我们不禁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森林的梦境。拂面微凉的雨丝携带着树木、泥土的清新气息,将我们因雨天出行不便而生的忧愁一扫而空。

本次闽西之行,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亲近龙岩的青山绿水。在一路只此青绿的生态画卷中,白砂林场的杉树和武平的养蜂人令我印象尤为深刻。透过这山这树这人,也得以一窥龙岩的生态文明密码。

在白砂林场,我们参观了一片1986年营造的人工杉树林。沿途的棵棵杉树枝干挺拔,被雨水洗过的叶片苍翠欲滴,它们都骄傲地亮出胸牌,标示着胸径、树高、单株蓄积量。林场的讲解员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是全国已知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杉树大径材林,绵延4200亩,杉树平均胸径35厘米,树高25米。还有一株杉树王,胸径达65.3厘米,树高27米,亭亭玉立,已成参天大树。大山就是这么神奇,你播下种子栽下苗,几十年后它可能回报你一片森林。

林场人是有资格骄傲的。创建于1958年的白砂林场,当时面对的是茫茫荒山,经过一代代人的开荒耕耘、久久为功,如今这里山坡披绿、草木繁茂,已拥有多个“国字号”荣誉,是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国家森林公园、全国林草科普基地,还是我省首个国家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被列入履行《联合国森林文书》示范单位……

但打造森林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二十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个贫困林场,靠“砍树经济”勉强维持运营。2016年的国有林场改革,强化了回归“生态本位”,杉树林得以成片保留,绿色发展也让森林迎来了最美的春天。

林场副场长吴家新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亲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深深感慨:“人不负青山,青山也定不负人。当年只靠卖木头,职工天天为温饱发愁。如今,森林就是最大的聚宝盆,我们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不砍树也能致富,还引来了许多‘金凤凰’。”

在白砂林场食水井管护站,可以看见间隔250米的两座山头上,分别矗立着一座观测塔,两塔间架设着缆线轨道,有个移动平台沿着缆线来回往复移动。讲解员笑着说,这个神秘的“来客”正是世界首创双塔通量移动观测平台,是由林场与加拿大皇家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开发建设的,它采集的数据,有助于碳达峰、碳中和研究。

据介绍,通过产学研协作,林场已成为林业科研高地,目前已和国内外十余所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共建。吴家新口中的“金凤凰”便是来自大山外的科研专家、高校师生。他们给大山、森林带来了活泼的现代科研气息,也在这里锻造成才,出成果,造福更多人。

告别白砂林场时,雨还在下。吴家新指着一幢正在建设中的建筑说:“我们正在建青少年研学基地,希望孩子们从小与森林交朋友,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如春雨般,细细洒进他们的心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越走进闽西的山水,这种体会就越深。

在“全国林改第一县”的武平,群山叠翠,“绿水人家绕”。武平的养蜂人家也是“两山”理论的见证人和受益者。养蜂协会会长钟亮生对此最有感触。他的父亲也是养蜂人,以前,山林滥砍滥伐严重,蜜源匮乏,所谓的养蜂业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2001年“林改”后,绿水青山重现,蜜源丰富了,加上各种优惠政策出台,让钟亮生大受鼓舞,他牵头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养蜂协会和蜂业公司,将“甜蜜的事业”越做越大。

当我们走进钟亮生位于万安镇上镇村的养蜂基地时,仿佛走进了蜜蜂的童话王国,一排排蜂箱整齐地摆放在绿地上,边上则是科普园地长廊,图文并茂地介绍关于蜜蜂的各种知识。室内设有科普馆、培训室,打开一道石门,则通往别有洞天的“藏蜜阁”。阁内陈列着蜂蜜及蜂蜜茶、蜂蜜酒等琳琅满目的各种衍生品。

富起来的钟亮生没有忘记拉乡亲们一把,他免费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为十里八乡的乡亲,提供技术、提供蜂种,帮找销路。他还热心扶助残疾人养蜂,先后投入数十万元资金,帮助当地190多户残疾人家庭和28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创业就业,带领他们走上了养蜂脱贫致富之路。

如今,钟亮生的女儿也加入了他的甜蜜事业,父女俩在抖音上直播带货,粉丝达4万多,每天可卖出几千元产品。“守护好绿水青山,加上像蜜蜂一样勤劳,我们武平人家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更比一天甜。”钟亮生一边带我们参观,一边乐呵呵地说。

不时有蜜蜂自在地飞来飞去,“嗡嗡嗡”的声音就像甜蜜生活的协奏曲,飘荡在绿水青山间……

来源:龙岩林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