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80个村(社区)试点“共同缔造” 破解急难愁盼 我们一起来干

“共同缔造”如何向纵深推进?怎样向实处发力? 在推进80个村(社区)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过程中,孝感市紧扣“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围绕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小区对话、村湾夜话、屋场院子会等多种形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推动民生“问题账单”化为群众“幸福清单”。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澴川大地城乡社区,撷取其中几帧“共同缔造”活动剪影。

大悟县芳畈镇滚河村

幸福食堂飘出“家的味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陶忠辉

通讯员 易荣波 祝将

10月2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大悟县芳畈镇滚河村“幸福食堂”,室内宽敞明亮,环境整洁温馨。

大悟芳畈镇滚河村“幸福食堂”,老人们正在用餐。

热腾腾的土豆炖肉、番茄蛋汤、芹菜炒豆皮……临近中午12时,老人们来到食堂就坐,一份份午餐由工作人员分送到老人桌前。

“每餐都是新鲜、热乎的。”81岁的杨金珍吃得有滋有味。

5年前,因严重的骨质疏松,脊椎病变,无法行走。三个子女都不在身边,一日三餐全靠82岁的老伴照料。杨金珍说,老伴原本不会做饭,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更是有心无力。“做一顿吃几天,剩饭剩菜热一下,就算一餐。”

“有荤有素,吃着香喷喷的,很合我们老年人的胃口。”82岁的汪月华老人竖起大拇指。

“五一”期间,村支书杨海峰和在外地务工人员“村湾夜话”,他们都提到,家里的留守、独居老人,没人照顾,吃饭都靠 “凑合”。

节一过,杨海峰召集村里人连续开了几场“屋场院子会”,大伙儿一致同意:给41位留守独居老人办一个食堂。

粗略算账:桌椅炊具,至少2万元;每天100元的买菜费用,一年3.6万多元;食堂员工工资每月2000元,一年2.4万元……食堂第一年的投入需要近10万元。

钱从哪儿来?

杨海峰想到“众筹”的方法。“不到一周,就收到4万多元捐款。”杨海峰说,筹办“幸福食堂”的想法在村群众微信群一发出,在北京工作的何红山捐1万元,中国电建中南院、大悟能投公司等帮扶企业,陆陆续续捐赠米、油、肉等生活物资……

食堂建在哪?村里没有闲置的村集体空间,单独再建个食堂,资金量又太大。

村里在北京做生意的老板余兵国主动提出,将早期在村里建的住宅一楼让出来,改作食堂。

今年8月,“幸福食堂”正式开张,为本村及周边75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中晚餐。

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兼职做村里清洁工公益岗位的村民陈春香,主动当大厨。

“要让老年人吃出‘家'的味道!”每天早上7点,陈春香骑着自行车到2公里外的集镇,采购蔬菜和肉食。回来后,烧火,洗菜,做饭……一直忙到中午。

村里各位老人的饮食喜好,陈春香心里门儿清,“孙爷爷不吃肉,爱吃莴苣;吴奶奶心脏不好,不能吃腐乳……”陈春香变着花样做菜,饭煮软一点,油放少一点,肉剁小一点……遇到天气不好的日子,陈春香还会骑着三轮车,将热饭热菜挨个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

“自从有了幸福食堂,父母吃上可口的饭菜,我们在外打拼也安心啦!”视频连线时,远在北京打工的汪月华老人的儿子余少谦喜上眉梢。

食堂里的一角,还设置了棋牌室、阅读室、休息室等。饭后,老人们三三两两地看电视、聊天、下棋,日子过得“不比城里差”。

孝昌县花园镇一致村

众人捐地修通“内外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坚

通讯员 高玉峰

一致村位于孝昌县花园镇城郊,是该县最大的蔬菜种植专业村,村里出产的小香芹和白茄子远近闻名。全村503户,有375户种植蔬菜,总种植面积逾1300亩,年产值近千万元。

10月20日清晨,一辆接一辆装满蔬菜的卡车,沿着宽阔的柏油路,从村里蔬菜基地驶出,不到5分钟便上了107国道。

以前,村民卖菜可没这么方便。

村里外出的一条泥土路不到2米宽,坑凹不平,被称为“蹦蹦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路泥。

菜农们为此伤透脑筋——

村民宁义恒承包50个高标准大棚。每到丰收季,“得用三轮车把菜转运到国道路口,才能装上卡车。”宁义恒说,忙时得请10多人帮转运,刚下地的鲜菜极易折损,真是劳力又“伤菜”!

“很多村民都是凌晨起来摘菜,然后一担一担挑到路口。”村党支部书记宁自忠说,有些蔬菜经纪人见卡车进不去,不太愿意进村收菜。

路,成为一致村壮大蔬菜产业的“拦路虎”。

2021年7月,一致村获批孝感市乡村振兴建设示范点,蔬菜产业成为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修路,迫在眉睫。

村民代表大会上,村“两委”提议,依托试点建设项目资金,将蔬菜基地道路拓宽至4.5米,两端与107国道连通,构建产业外环。同时,改造村内道路,沿线修建花园、广场、停车位等,打造生活内环。

“没有一个人反对。”宁自忠欣慰说道,拓宽外环,需占用11亩多菜地,涉及40多户,“大家都愿意无偿把地捐出来”。

“路修好了,我卖菜也方便。”村民宁建平主动认捐半亩菜地,尽管每年至少要减少卖菜收入近3000元,但仍感觉“划得来”。

“家里有卫生间,村里有公厕,茅厕留着也没用。”“把旧房子拆了建广场,在家门口就能跳广场舞。”“拆了牛棚修停车位,可以把车停在家门口。”改造“内环”道路及周边环境时,村民们主动拆除危旧房屋、茅厕、猪圈、牛棚等200多间。

目前,村里已修通2.2公里“产业外环路”,1.2公里“生活内环路”,兴建花园、广场共3处,停车位10余处。村里正谋划引进市场主体,统一投资建设129个高标准大棚。

孝南区书院街道西城嘉园

低保户共享小花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刘立 胡思康

最近两个月,每天早晨7点左右,63岁的周建华给老伴周纯霞做好早餐,匆匆下楼。

前些时,他将自家阳台上种的芙蓉花、映山红、万年青等放到楼下的小花园。如今,他每天早上都按点下楼浇水。

居民李友清给“共享小花园”浇水。 (本版照片均由通讯员 江车 摄)

周建华家住孝南区书院街道西城嘉园北区。这是孝感城区首批公租房小区,2009年建成,所住居民都是城区无住房的低保户,其中不少是身患残疾的特殊人群。

“老伴有小儿麻痹症,腿脚不好,平时几乎不下楼,就在阳台晒晒太阳。”周建华在这里住了近10年。尽管有了稳定住所,养老、医疗都有政府兜底,老两口生活很安定,但他一直有个心愿:小区环境搞美点,老伴在阳台上看着心情舒畅。

有同样心愿的不只周建华。由于建设年代早、物业能力有限,小区环境一直不尽如人意,绿化带杂草丛生,也没有像样的公共活动空间。近年来,居民们多次向社区反映。

今年8月初,社区在小区召开院子会征集居民意见,20多位居民代表提出建议:将小区里公共活动空间重新规划,最好能新增健身、观赏、晾晒衣物等功能。

小区两栋楼之间的空地,是唯一的公共活动空间,占地三四百平方米。空间就这么大,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如何满足?社区连着召开2场院子会,让居民们出谋策划。

很快,一份方案出炉:将空地一分为四,分别建设健身场地、小花园、晾晒区以及绿化区。

8月中旬,改造启动,不少居民围观。

安装公共晾衣杆时,住在2栋1楼的杨春平一直在现场。观望了一会儿,他找到现场负责协调改造事项的小区长李友清:“晾衣杆能否弄矮一点,这我够不着。”

原来,杨春平患有小儿麻痹症,身材矮小,1.5米高的晾衣杆让他有点费劲。李友清立马接受建议:改为双层晾衣杆,一层高1.2米,方便残疾群体、老年人晾晒;一层高1.8米,方便居民晒被单等大件。

晾晒区搞定后,轮到建设小花园。此时,周建华、王宝春等身体不错的居民,积极加入,帮忙填土、栽种花草、树苗。

社区副主任石运生提议,爱好花草的居民可以把自家种的花草搬到小花园,大家一起共赏。小区居民纷纷响应,如今,各种花草植物相映成趣,成了名副其实的“共享花园”,给小区增添了不少生机。

周建华浇完花上楼,老伴也吃完了早餐,正准备去阳台坐坐。从他家的阳台上往下看,秋日晨光下的花花草草,令人心旷神怡。

汉川市华严农场景湾社区

携手共建“百姓大舞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尹青 李伟

10月20日晚7点许,汉川市华严农场景湾社区广场,威风锣鼓队队长朱杏芳忙着把锣鼓搬上舞台。

景湾社区的鼓型舞台上,威风锣鼓队队员们精气神十足。

红边子,黄面子,圆鼓状,这个舞台和朱杏芳刚搬上去的锣鼓“撞了衫”。

“这是十一前刚建好的舞台。”朱杏芳是社区有名的文艺爱好者,2015年就开始带着居民跳广场舞、打威风锣鼓。她在手机上翻出之前的舞台照片:6块水泥预制板拼接而成,面积不到50平方米,坑坑洼洼,不小心就会崴脚。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们越来越关注精神文化生活。社区组建了广场舞队、锣鼓队,队伍逐渐庞大,加起来近300人。以前的小舞台实在不够用,社区妇女们想有个更大的舞台。

今年8月,景湾社区纳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省级示范点。社区干部入户走访,征求意见,改造社区广场的百姓大舞台被列为第一个项目。

一场院子会后,改造方案达成共识:将舞台由方变圆,建成鼓型舞台。已退休的老水利站站长胡令鹤负责设计,综合居民代表的建议画出简易图纸;老泥瓦匠李明汉负责施工。

社区第一书记周志茂说,建设过程中,社区邀请锣鼓队、广场舞队成员全程参与,她们提出了不少建议。

起初,舞台直径设计为12米。刚开始建时,朱杏芳带着队员将锣鼓搬到施工现场,看空间大小是否合适。“打鼓的时候,胳膊要甩开,人和人的间距最少要1.5米。”实地测试,朱杏芳发现,如果舞台只有12米宽,站上8个人就满了,不好看。

舞台两边上下的台阶,最初设计为20厘米高。65岁的景桃新试了试,直言:“高了,搬着锣鼓跨上去,有点吃力。”

舞台背景墙最初是一扇没有立柱支撑的扇形白墙。朱杏芳过来拍了拍,担心不安全。

墙上的彩绘文字,准备还原成“百姓大舞台”。队员们不乐意:“有点土,能不能洋气些?”

“百姓大舞台,百姓说了算!”社区党总支书记危露是个90后,他介绍,最终,舞台直径从12米扩宽到14米,面积有150平方米;两边的台阶从20厘米降至16厘米;舞台背景墙增加承重墙;墙上的彩绘文字由“百姓大舞台”改为“美好景、幸福湾”,点明“景湾”特色。

一边建、一边改,原先拟为4万元的预算增至5万元。

增加的预算怎么办?朱杏芳号召队员“搭把手”,每个人捐200元。家住广场边上黄道生是老党员,看到家门口热火朝天,一出手捐了2000元。黄华庭家里还有当初建房没用完的红砖,无偿捐了出来。

在居民的共同“搭把手”下,一个半月后,一个崭新的百姓大舞台出现在广场上。

每到夜幕降临,鼓声响起,锣鼓和鼓型舞台相映成趣,成了社区的“网红地”。

安陆市烟店镇袁畈村

荒地变成 “共享菜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程荣东

10月20日一大早,杨玉珍就开始忙活。她刚认领两块“共享菜园”,种下的小白菜已冒头,正是需要浇水的时候。

“上个月还是一块荒地,杂草丛生,不少村民都往里面扔垃圾。”杨玉珍说。

安陆市烟店镇袁畈村位于白兆山脚下,离白兆山李白文化旅游区不到1公里。近些年,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村里家家户户被打造成错落有致的唐风特色民居,平整的柏油路直达村民家门口。

但在村里的荒地上,村民们东一块西一块搭上棚子,养鸡养牛,或是堆放杂物。“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袁畈村党支部书记侯进年说。

8月初,在村里的新建的静心亭里,20多名党员、村民代表坐到一起,开起议事会。大家决定:把这些荒地打造成“共享菜园”,鼓励爱好种植的村民自行认领。

说干就干。村“两委”成立环境卫生理事会,组织群众对荒地进行清理,把荒地分成10多小块菜园,统一由竹编栅栏隔开。

菜园成型后,鼓励留守妇女报名认领。

杨玉珍在村里经营一家农家乐,平时需要的蔬菜量大。得知消息,她赶紧认领两块,种上小白菜、生姜、葱等作物。

“自家种的菜,不打农药,摘完直接下锅,新鲜。”在家带孙子的严清华也认领一块。

“认领免费,但要负责菜园周边的公共绿化和垃圾、杂物清理。”侯进年介绍,为鼓励村民种好“共享菜园”,村“两委”还承诺,菜园管理得好,每月经环境卫生理事会打分后,可去村里的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如今,村里10多块“共享菜园”都有了主人。自家消化不完的蔬菜,村民们会自发免费提供给村里的“爱心食堂”,让村里的老人们免费享用。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