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伟:在“变”与“不变”中坚守消防救援一线

李建伟(右二)为消防员讲解消防救援器材使用方法。(图片由乌鲁木齐市消防救援支队提供)

1996年12月1日,一名穿着绿色制服、胸前戴着大红花的“川娃子”挥手告别家人,坐了三天三夜火车,来到乌鲁木齐市,成为乌鲁木齐市公安消防支队(现乌鲁木齐市消防救援支队)的一名新兵。

那就是26年前的我。

那时,我不知道什么是消防兵,接兵干部解释后我才明白,我们是用水枪完成保卫祖国和人民的使命。

我叫李建伟,是乌鲁木齐市消防救援支队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大队莲湖路消防救援站一级消防长,也是全疆坚守灭火救援一线时间最长的消防员。

1997年3月,我被分到乌市公安消防支队一中队。当年4月的一天,我第一次出任务,内心既紧张又激动:练了一个月,终于上“战场”了。不过,班长却给我浇了一盆冷水:“第一次出任务,不让你们进火场,你们负责外围水带供水、设备安装,好好向老兵学习怎么做。”

到了现场,班长和老兵们熟练地端起水枪,进入火场,我们新兵做好外围保障。老兵们经验丰富,不一会儿就扑灭了火。看着他们,我十分羡慕,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成为进入火场的1号员(水枪手,负责射水灭火)。

那天以后,我更加刻苦地练体能、练技能,希望尽快实现那个“小目标”。

当年6月的一天,我们接到火警,街边一间商店着火。这一次,我是火场1号员。第一次靠近火源灭火,第一次感受火焰炙烤在身上的灼热感和压迫感,这与平日接触到的火苗完全不一样。在班长的指挥下,看着“火魔”在水枪攻击下逐渐屈服直至消失,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无以言表。

26年来,我参与各类灭火救援4800余次,成功营救群众520余人。

2018年,公安消防部队退出现役,改制为消防救援队伍。我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

其实,在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发生变化的又岂止这一件事。从单一的帆布材料防火服,到防火、防水、保温又隔热的 3 层单兵 21 件套防火服和救援服;从一个中队6到8套钢瓶呼吸器,到现在人手一套空气呼吸器;过去只有特勤等单位才配备的登高车和高喷车,现在几乎是每个消防站的标配……我们的装备越来越先进、高端。

与此同时,挑战也越来越多。乌鲁木齐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如何做好高层建筑的防火工作?如何快速高效地处理高层建筑火灾?这是我和战友们一直在思考和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从“橄榄绿”到“火焰蓝”,从消防兵到消防员,服装变了,称呼变了,但我入党时的初心没变,消防员的责任一直没变。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只要工作需要,我会继续战斗在消防救援第一线。(石榴云/新疆法制报记者 龚彦晨整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