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师17|王玉泽:谱写中国铁路“风的时代”

栏目语

致敬大师 礼赞伟大的匠心精神

大江奔涌,楚天寥廓。武汉这座人与自然共同设计的城市,也是一个成就创意人生的城市。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设计之都”、中国设计产业的高地,工程勘察设计已成为武汉城市发展新引擎,许多企业更成为‘一带一路’上中国设计主力军。

一流工程的背后必然有一流的设计师。武汉拥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数量达44人,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他们那些被历史铭刻的经典之作,都是我们精神上共同的仰望,栉风沐雨许国为民的身影,都是我们新征程上的前行路标。

我们继续推出《致敬大师》系列专栏,集中报道这些设计大师的非凡事迹、学术成就,礼赞心怀“国之大者”,追求卓越的匠心精神,以大师风韵涵养时代气质,激励广大青年设计师进步成长,共同书写英雄城市的无上荣光。

王玉泽

谱写中国铁路“风的时代”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十年来,我国领跑全球高铁发展改写世界铁路规则,国内“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更将高铁打造成国家名片走向海外。京沪高铁的复兴号最高速度达350km/h,也是世界高铁运营最快速度。这一速度,让相距1318公里的京沪两市,铁路运行时间仅有4个多小时。自铁路开通运营11年来,基础设施状态良好,运量快速增长,运营安全有序可控,年发送旅客逾亿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个速度的缔造者之一,就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原铁四院副院长、京沪高铁设计总体王玉泽。

他,为中国铁路插上腾飞的翅膀;他,谱写中国铁路“风的时代”;他的成长史,是一部中国高铁自主创新、跨越腾飞的历史……他先后荣获“铁道部铁路专业技术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带头人”、“第十二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等荣誉称号,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这一长串头衔和荣誉, 既真实地展现了王玉泽勇攀技术高峰在铁路勘察设计领域所建树的骄人业绩, 也彰显了他为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农村娃成为高速铁路技术开拓者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时速达200公里的新干线时感叹,“就是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也是那一年,王玉泽考上了西南交通大学,是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

▲求学期间第一次听说高铁

“邓公乘坐日本新干线那一年,我18岁,刚进入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学习。” 王玉泽回忆说:“那也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听说新干线,感觉离自己很遥远。”王玉泽没想到,17年后,他真的坐上了新干线,一路风驰电掣,最高时速270公里。那是王玉泽参加原铁道部组织的第一批出国学习的高速铁路技术研修班。改革开放的中国,不能没有高速铁路!王玉泽感受到了奋起直追的压力。

▲王玉泽在日本考察研修高铁技术

当时,中国乘客还在绿皮列车里摇动。中国高速铁路的研究刚刚起步,身处勘察、设计前沿阵地的技术人员们正处于最艰难的摸索时期,许多难题有待突破,尤其是速度的提高,带来了铁路技术标准质的飞跃。“让列车跑起来、快起来,是我们这代铁路人的梦想和使命。”他在日记中写道。带着对技术的思考和担忧,结束日本82天的观摩学习后,王玉泽一头扎进京沪高铁的研究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急切。

京沪高铁成为中国高铁的摇篮

1993年,年仅33岁的王玉泽被任命为京沪高铁设计总体。京沪高铁设计时速超350公里,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全长1318公里,是当今世界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运行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举世瞩目。

▲王玉泽是国内最早开始高铁研究和设计的人员之一

“京沪高铁的路基如何选择、最大坡度是多少、桥梁怎样设计……设计参数和方案,几乎一片空白。”肩负历史重任的王玉泽为解决这些问题,带领团队开始了15年的漫长跋涉。

他们几乎翻遍国内外所有的相关资料,悄然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建立中国第一个高速铁路软土路基试验段,掌握应对软土沉降的“杀手锏”;在国内首次开展高速铁路高架车站研究;通过多项技术创新,实现高速大跨深水桥梁建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摸清京沪高铁徐沪段沿线600余公里“家底”,确定了最为关键的线位与站位。

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们编制完成《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等系列技术规范,为高端起跑的中国铁路“划定跑道”。

为了这条铁路,王玉泽和团队完成400多项科研试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掌握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此后,以京沪高铁技术为蓝本的高铁工程,在全国“遍地开花”:京津城际、武广客专、沪宁城际、郑西客专……京沪高铁成为中国高铁名副其实的摇篮和代表作。

▲铁四院王玉泽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全线开工建设。北京大兴开工现场,王玉泽百感交集:“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历经20多年,终于要从图纸变成现实。”2016年1月8日,京沪高铁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17年5月,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在北京颁奖,王玉泽代表京沪高铁技术创新团队上台领奖。

“人生的追求就是渴望把梦想变成现实”,如今,在全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中,他和他的团队完成设计的线路里程超过三分之一。王玉泽感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铁路的变化巨大。40多前,想都不敢想火车“贴地飞行”,城市相隔千里朝发夕至,城际铁路“公交化”。40多后,从没窗户、咣咣响的“闷罐车”,到有空调、软沙发的“复兴号”,从最高时速60公里到运营时速350公里,从最大载重3000吨到货车重载两万吨……中国铁路实现了一次次华丽蜕变。

推动中国成为世界上

高铁速度最快的国家

中国的高铁事业起于京沪高铁,也成于京沪高铁。如今,我国不仅是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坐上高铁,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高铁已经成为中国人获得感最强的中国创造之一。中国铁路背负了太多的重负,以占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24%的换算周转量,但中国铁路仍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对于一名铁路设计者来说,王玉泽明白唯有科技创新才能为中国铁路走向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2005年,王玉泽被任命为铁四院总工程师,成为这个为中国铁路勘测设计做出巨大贡献企业的技术掌门人。这是一副重担,只有强者才能把他担起。为中国铁路的现代化,为把铁四院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科技型设计咨询企业,他迎难而上,以豪迈的气概领导全院技术人员向更高峰发起冲击。

王玉泽主持制定《铁四院十一五技术发展规划》时,就把中国铁路的关键技术作为科研发展的主攻方向。他提出科研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在项目运作中抓机遇,用科研指导生产;必须要根据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超前开展技术研究,抢占科技的制高点。他在全院倡导建立鼓励创新的制度体系,利用高速铁路建设的有利时机,推动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的突破。他参与或主持的项目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两项、银奖一项及多项省部级奖励,集团公司荣获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国庆60周年“十佳自主技术创新企业”等大奖。

▲京沪高铁苏州阳澄湖段

铁路选线是铁路勘察设计的关键技术。王玉泽主持并指导开发的“计算机辅助选线设计”系统,采用先进的数据结构和功能强大的数字地面模型系统,以单双线铁路线路平、纵、横联动式交互设计与实时三维仿真为核心,独创了平、纵、横的实时联动式设计方法,实现了铁路选线的智能化,显著提高了线路设计工效。原来一天的工作量,在短短的数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这为设计人员多方面反复比选,从而选择线路最优的方案创造了条件,该系统获“铁道部2006年度铁路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计算机软件一等奖”。

“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这不仅仅是对铁路设计者新的要求,更是中国铁路建设理念飞跃。王玉泽带领铁四院技术人员学习规范,更新理念,提升技术,一条条集现代科技、环保、节能为一体的现代化铁路正在从他们手中成为现实。2006年7月1日,他主持设计的京沪电气化改造工程建成通车,成为中国既有铁路技术装备最先进的铁路干线,京沪电气化改造工程获得湖北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

▲新广州站

铁路客站是旅客最为集中,最能体现铁路现代化的地方。王玉泽和四院设计人员按照“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设计原则,精心打造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品牌,他们结合中国国情,站在世界铁路建设的前沿,潜心研究,“铁路新型客站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南京站、泰州站、扬州站以及广州南站、武汉站已成为我国第三代铁路客站的典型代表和优秀范例。

40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在王玉泽心中,铁路设计早已不是简单的工作岗位,而是人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从跨越大江大河到穿越山谷溶洞,从有砟到无砟,从有缝钢轨到无缝钢轨,从追求建设完美到兼顾生态及文物保护……中国能提供针对各种难题的、覆盖各种速度等级的、从勘察设计到建设运营的全产业链服务,是当之无愧的高铁建设强国。” 王玉泽充满自豪,更充满不懈奋斗的雄心。

《致敬大师》系列专栏编辑组

电话:027-85562360

邮箱:[email protected]

来源:设计之都 武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