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科研达人”专注于帮助到更多呼吸疑难病患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

“做医生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勇于面对属于自己的那份压力,经历后才会在医生之路上成长、成熟,也更清楚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 33岁的青年医生王俊轶来自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中,王俊轶的“高表达PLA2G7巨噬细胞在肺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青年项目)成功获批。

王俊轶来自医学之家,他的父亲在家乡也是一名医生,受到熏陶的他从小就立志从医,高考更是毫不犹豫填报了医学专业。

大三时,王俊轶获得了一次到成都参加四川省呼吸学术年会的机会,看着台上的教授们对呼吸疾病的诊疗进展和对患者的照护案例娓娓道来,台下的他便暗下决心,以后自己也要做一名呼吸科医生。

“科研的探索对医学发展至关重要,医生做研究有着背景优势,更容易发现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科研还锻炼了思维的逻辑,形成了严谨的习惯,对医学前沿的跟踪,也促进临床能力进步。”说起最初对科研产生兴趣,王俊轶坦言,这都源于自己的导师李国平教授。作为呼吸领域的权威专家,李国平教授在科研和临床方面都很有建树。

刚完成硕士一年级课程,王俊轶就被送到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变态反应分室进行科研培训,在导师的指导下,很快他就发现尘螨过敏原脱敏治疗能有效增强小鼠肺部抵抗细菌的天然免疫反应,这也让他完成的人生中的第一篇SCI论文。 

对于医生来说,大部分都是高学历人才,在从小到大的求学之路上,早已练就了发现问题的慧眼和能力。在医院的工作当中,每天面对患者,其实就是在面对一个个健康问题、疾病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是不缺科研课题的。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工作以后,王俊轶先后辅助科室筹建呼吸过敏门诊、过敏原检查和免疫治疗室、过敏与精准医学实验室,开展“精准过敏原检测”、“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等5项临床新技术,完善了医院过敏疾病的诊疗体系。还致力于过敏疾病相关科普宣传工作,购买过敏科普书籍在门诊供患者候诊时阅览,参加成都市科技活动周、哮喘日义诊等活动为市民进行相关知识讲解。

与此同时,王俊轶的科研也没落下,陆续发表SCI论文17篇,期间还获得了四川省卫健委和成都市医学科研课题的资助,并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医学科技二等奖、四川省医学青年科技三等奖、成都市医学科技三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

为了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2020年王俊轶还前往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澳门科技大学的学习经历,也让他更加认识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利用现代科学手段一定可以更好地挖掘、继承和创新。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利用基因组学等技术对传统中药厚朴的活性成分厚朴酚展开研究,王俊轶发现了新的哮喘潜在治疗机制。同样在今年,他的课题“基于CLCA1调控钙激活氯离子通道TMEM16A探讨厚朴酚减轻哮喘气道粘液高分泌的分子机制”也获得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王俊轶之前的经历主要是做过敏疾病研究的,又是怎么想到开始做肺纤维化的研究呢?王俊轶告诉记者,导师李国平常说“我们之所以要做科研,是因为临床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疾病,做科研并非仅仅为了写一篇精彩的论文,而是要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技术,运用到患者身上,帮助他们解决疾病带来的困扰。”

几年的临床工作实践,让王俊轶对患者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这句话体会更深,研究要从临床问题中来,终极目标是回到临床中去。

肺纤维化是多种原因导致的晚期肺部病变,致病因素超过200种,通俗地说就相当于肺脏反复产生疤痕慢慢变硬,类似风干的丝瓜瓤一样,失去弹性,严重影响肺功能,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和死亡。因为肺纤维化难以逆转,晚期发展迅速,死亡率高,部分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肺癌,有人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或者“亚肺癌”,属于典型的呼吸疑难病变。

近年肺纤维化发病逐年增高,更遗憾的是,肺纤维化具体的发生机制目前还十分不清楚,这使得设计治疗肺纤维化的药物难度很大。比如特发性肺纤维化,目前除最终的肺移植外,少有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

看着手上的病人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难以控制地剧烈干咳,气紧到走三步歇二步,甚至说话都喘大气,还有病人呼吸困难那种窒息的惊恐神情,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病情不断加重甚至最终离去。这也让王俊轶下定决心,一定要参与到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去。

2019年钟南山院士工作站、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同步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立,利用精准医学技术解读呼吸疑难疾病“密码”成为呼吸团队的主要任务之一,随之还成立了呼吸疑难罕见病诊疗中心,这也从客观上为研究肺纤维化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让王俊轶有条件进一步利用更前沿技术去深入研究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在李国平主任的指导下,王俊轶通过国际上先进的单细胞组学技术分析了纤维化患者肺中的细胞组成,绘制出细胞图谱发现一类新的巨噬细胞(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亚群,随后在动物模型以及体外细胞基因改造下也复现了这类细胞,并证明它们具有促纤维化作用,对这群细胞特定基因进行处理后肺纤维化病变减轻了,这就说明这群细胞有转化为治疗目标的潜力。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分别在高分国际期刊《Cell Death Discovery》和《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上发表,并且被选中于今年12月全国呼吸学术年会上演讲分享。

关于这次国自然课题的立项,王俊轶说:“有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我们可以进一步搞清楚这群细胞背后隐藏的秘密,为后期开发基于这些细胞群和特定基因的肺纤维化救治新手段提供更坚实有力的依据。”

谈到今后的打算,王俊轶说:“希望能在呼吸疑难疾病精准诊疗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帮助更多的患者,让之前无药可治的患者重新获得‘治疗’的机会;也希望每一位青年医师都能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去努力拼搏,不忘自己在学医时的初心,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