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穿小棉袄,又放不下小短裙,怎么办?

近日,多地开启降温模式,街上穿衣服出现两极分化,部分人棉袄已经穿上,还有一部分人穿的半袖。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句俗语,叫“春捂秋冻”。老一辈都认为“春捂秋冻”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那么“春捂秋冻”到底有没有道理,“春捂秋冻”为什么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

李芳莉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

#01

“春捂秋冻”是怎么来的?

秋冻

秋冻即: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早晚的温差可达到十几度,如果此时穿得太厚,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冒汗,很容易伤风感冒。

“秋冻”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体质。另一方面,在中医理论上,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就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

因此,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有时根据气温而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36-37摄氏度之间,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

#02

“春捂秋冻”如何科学又养生

从中医角度讲,人体和大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体的变化和大自然的变化(如春秋交替)规律相一致和同步时,人体会保持一种健康状态,一旦这种规律被打破,即意味着人体健康平衡遭到破坏。

只要气温不低于20摄氏度(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份),人们都应该适当让身体“冻一冻”,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如果气温降到15摄氏度以下达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还有些小提示分享给大家:

1

腿和脚不冷身上就暖和,反之脚冷,身上穿再厚还是冷。所以上衣可以穿薄点,用以适应温度的变化,但腿上和脚上要穿得暖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2

秋冻时,有些部位是要避免着凉的。天气转凉之后,腹部、脚踝和颈椎这3个部位一定不能挨冻。腹部受凉后不仅会出现腹泻等慢性疾病,女性还会加重月经期的不适症状。脚踝受凉会导致局部组织痉挛,出现脚踝疼痛。颈椎受凉后容易引起肩部不适。

3

秋夜晚上睡觉要关窗。睡眠中人体免疫机能降低,阵阵凉风吹起地面尘土,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民间称为“贼风”。受到夜间“贼风”侵袭,第二天就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

#03

哪些人不能“秋冻”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秋季是肺部疾病高发季节。进入深秋之后,气候偏干燥,按照中医理论,燥邪袭肺,就会导致肺气宣发不畅,那么卫气津液于肌肤表面作用减弱,出现各种“干”和“燥”。

另外,昼夜温差变大,这种一冷一热最考验的就是我们肺卫之气是否强健,也就是西医说的免疫力,尤其正气不足的老年人和孩子,一定要小心支气管炎、肺炎、慢阻肺、哮喘等肺系疾病。

心脑血管病患者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脑血管病患者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所以,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秋冻”,相反还应该注意保暖。

阳虚体质的女性患者

对于一些阳虚体质的女性,尤其是一到冬季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月经期痛经的女性,秋季务必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阳虚,甚至造成月经不调、经期紊乱、痛经、闭经等疾病的困扰。

脾胃病患者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由于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特别是冷空气骤袭了胃肠,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胃部不适。有些人在深秋进食海鲜、喝冷饮,都极容易引发胃病,会出现腹胀、大便不调、五更泄、胃脘不适、小腹坠胀等一系列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

尤其是患有溃疡病的人不宜“秋冻”,因为在人体受寒冷的刺激后,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有的胃溃疡再次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04

“秋冻”期间如何养生

秋冻要顺应自然变化,盲目“秋冻”,切不可取。除了“秋冻”,秋季健康养生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

秋风起,容易出现干燥,中医称为燥邪。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状。

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润其燥”。秋天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舒肺,能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另外,夏天的暑气还没有结束,秋天的雨水还有很多,此时须防湿气阴邪,困伤脾阳而发生水肿或腹泻症状。要是早秋脾伤于湿,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种下病根,所以秋季防湿也很关键。防湿主要应以祛湿化滞、和胃健脾的膳食为主。如莲子、薏米、冬瓜、莲藕、山药等。

需要注意的是,晚秋时节,草枯叶落,人感受了季节的变化容易起忧思。适当调节好心情,到户外走走,可以感受大自然季节变换的美妙,赶走秋郁。

不管“春捂秋冻”还是各种养生方式都要适合自身的身体条件,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不可生搬硬套,需要的话也可咨询医生。


文:景啸尘

编辑:李志鸣

校对:耿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