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写得快乐,不明白也没什么。” | 叶兆言问答

总有一些作家和地域形成紧密的联合体——提到北京就想到老舍,提到上海就避不开张爱玲,而提到写南京的当代作家,一定会有叶兆言。王德威曾评价叶兆言的作品《夜泊秦淮》:“真是说中了南京忧郁的那个抒情的层面上最精彩、最精致的片段。”

自1980年开始创作,作家叶兆言笔耕不辍。10月14日晚,叶兆言在线回复了网友们的问题,聊了关于创作、阅读的各种话题。

(以下为此次问答的文字精华版)

@Carpe diem

叶老师好,您的新书《仪凤之门》也是写南京,请问您这次写跟以前写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呢? 

@叶兆言

没什么不一样,咬着牙,一会觉得写得很好,一会觉得写不下去。写作就是这样,一直是在与写不出来写不下去作斗争。用力,用劲,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写完,终于有一天,写完了。就好像NBA一个美好的赛季结束了,因此,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一样,希望它比以前的小说更好。

@柿子饼很粘牙

叶老师您好ヾ(Ő∀Ő๑)ノ,我很喜欢您的《仪凤之门》。请问您在下笔《仪凤之门》前,是怎样的契机想让您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构思故事的过程中有遇到过困难吗?“仪凤之门”的“仪凤”指的是仪菊和凤仙吗? 

@叶兆言

这个故事酝酿很久,背景虽然是南京,放到其他城市也可以,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自己在特殊时期的故事。南京确实有个仪凤门,我喜欢这个名字,用了,多少有点随意,也是巧合。人名也是,有一点,不完全。

@feifeiflor

叶老师,您好。《爱好哭泣的窗户》盛戎为什么如此死心塌地爱女主?世间盛戎不常有,但我很爱小说中的角色。谢谢您塑造了我理想的那个人。 

@叶兆言

谢谢,这个小说就是说一个想爱别人,好想爱,爱谁都可以,就是想把满腔的热情付出去(的故事)。

@明明

老师您好!本来您是我们课本上的作家——标准、严肃。然后又一天读了《没有玻璃的花房》,感觉到那份单纯和沉重,铭记至今,期待老师的新作品~ 

@叶兆言

谢谢了,我正在写另外一本与这本书有相同背景的小说,谢谢鼓励。

@Nemo

想问叶老师,您怎样看待“新南京人”?您是否打算写一写近二十年的南京?新世纪以来,老秦淮区、老白下区之外的南京,人口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像建邺河西这样的新区。如今,单位里老南京已呈稀有,家长群里鲜有南京土著,小区里几乎听不到南京话。作为一个老南京,作为您的忠实读者,很想知道您对此的感受。 

@叶兆言

我的感受是很正常,不止是老南京,老北京老上海,老苏州老扬州,甚至是县城里的原住民,都会有类似的伤感,不甘心。伤感和不甘心也必须面对。我正在写49年以后的南京,正在写,已经投入其中,什么时候能够写完,就天知道了。

@零叁叁伍

叶老师您好,请问写短篇小说经常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办?怎样才能更多的获取短篇小说的种子? 

@叶兆言

很正常,写作常常是在不知道怎么写开始的,我就是这样。写小说没有近路,没有诀窍,写就是了,写多了就会 明白了。有的人,写了一辈子可能都不明白,我不觉得这是什么事,写作本身是快乐的,如果写得快乐,不明白也没什么。

@李大文

叶老师您好,我知道您是一位阅读量很庞大的作家,至今还记得您读雨果名著泪流满面被父亲在窗外看见的画面,我想问您最近读国外哪位作家的作品印象比较深刻,推荐一下。  

@叶兆言

不能推荐,在许多场合都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本必须要对的书,换句话说,没有一本书不能读。一本不喜欢或者你读不下去的世界名著,对你没有任何意义。

@尘埃星空

请问叶老师,关于阅读的积累,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最近几年看书就少,并且看了常常记不住,更别提运用了。 

@叶兆言

事实上我也记不住,反正读书这事,看就行,能不能记住,其实不重要。读书是件快乐的事,起码对我是这样。读了就读了,忘了有什么关系。

@mоmо

叶老师您好,我是一名理科生,大学也不是文学相关专业,偶然在图书馆闲逛时被您的书吸引。想请问您如何看待阅读的输入和文字或语言的输出的关系?您平时会边读书边做记录吗?是如何做记录的呢?我平时有空也会读一些书,但是到了观点输出的时候总感觉运用不上,没有进步,读过的书中好的观点很长时间不回顾印象也不深刻了。

@叶兆言

首先我不做记录,年轻时记忆力好,觉得好东西自然能记住,记不住也没关系。现在年龄大了,记忆能力明显不行,因此可以说明,不记录未必好,很可能是不好。好在我也不是个做学问的人,写小说比较随性,想怎么写怎么写,不做笔记当然是可以的。个人建议,还是根据自己的习惯,不要相信别人的建议。

阅读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不要想那么多,阅读不是为了什么,不是吃药,不是投资,不要过多考虑有什么药效,有什么回报。考虑了也没用。

@叶肖

叶老师好,请问作为有中文系背景/文学研究者/作家去看文学作品,与没有接受过相关训练的人会有什么不同吗?您自己的经历中有没有过这样的变化对比? 

@叶兆言

当然会不一样,中文系的同学自己都应该不一样,没有个性化的阅读并不好。读文科的人千万不要以读文科的那种挑剔目光审视作品,不要总是想着评判,想着给作品打分,不要自以为是地以法官的目光审视文学,文学首先是用来欣赏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文科生尤其是中文系学生,他的文学审美并不一定就高于其他学科的大学生,很多理工科的学生目光比文科生好,他们是带喜欢的目光来看文学的,喜欢就看,不喜欢就不看,不像中文系学生,职业水平或许也不怎么样,但是因为是中文系的,就以为自己很专业。中文系毕业的人群中,对文学作品麻木的人太多。

@以太一

请问叶老师,如何看待文学与历史、现实的关系?文学写作中,创作者应当如何定位呢?

@叶兆言

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人,为什么要想那么多呢,为什么要定位呢。写作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是情感的一种抒发,我想写,我要写,这些原始冲动才是最重要的。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几个字。

@晚安1地球人

叶老师好,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平时也爱读爱看,现在的工作也是跟文字相关,但是基本都是工作总结汇报类的官样文字。我从小收到的教育是“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但长期这样的工作内容让我感到疲于应付,甚至逐渐失去对文字的热爱,想听听您有什么建议 

@叶兆言

没有什么建议,喜欢最重要,真正喜欢,就不太会放弃,有时候,放弃只是找借口,可能就是不一定真喜欢。古人也工作的,谁能不工作呢。

@Aggressive

叶老师,请问在创作过程中有一些灵感,但是没有办法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什么原因呢?还有该怎样放大和维持自己的想象力呢,除了阅读以外,有没有其他方法?请老师指教 

@叶兆言

我其实不太相信什么灵感,这玩意谁都有,自己未免比别人多,当然也不一定比别人少。真正的写作是很实在的,有没有灵感你都冲出去,都得干活。灵感不是借口,灵感不落实下来,什么都不是。

@遥筏乐

叶老师您好,您现在每天会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写多少字吗?写作写不出焦虑的时候一般会做什么? 

@叶兆言

写作的焦虑几乎一直存在,我不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写多少字,我承认焦虑,承认经常写不下去,这是一个作家工作的常态。失败是难免的,写不下去写不好也是常态,因为写不好写不下去,我一直在写。

@白鹭未霜

叶老师好,我想请教一下您对跨界写作者(非科班出身)的看法和建议。跨界写作有时会饱受非议。编辑朋友同我说,非科班出身的人写书,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优点是没有条条框框,行文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更近。但这也是把双刃剑。拿历史写作来说,可能跨界作者容易缺乏体系感和把握度,甚至犯一些学术上的低级错误。不知道你对此怎么看 

@叶兆言

好小说常常是跨界者写出来的,科班出身的好作家并不多,况且,就没有什么科班出身。写好了就是作家,科班弄不好就是蒙人,中文系不出作家是我读书年代的行话,不一定对,也不一定不对。

@枕河

叶老师您好,在生活态度及文学写作中的“轻”与“重”,您是如何选择的?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年轻人分享么? 

@叶兆言

说老实话,我不是个有什么主见的人,很少想到选择这件事,人生当然有很多选择,我常常不愿意把选择看得很重,应该选择什么,像押宝一样,也许押对了,也许押错了,我们并不能控制。想多了并不好,不好的理由是想了没有用。因此,不如实实在在,迎接和面对当下。轻和重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无法衡量。

@好事发生

叶老师您好!我们都说年轻人应该及早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但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准确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生活呢? 

@叶兆言

我不知道,我要是说我知道,肯定是在蒙你。只能说一句,别想那么远,充实今天的每一天。

@pingming

很偶然地看到一本叶老师写的书,看了之后直接喜欢上了,后来又断断续续地找了几本叶老师的书,个人感觉叶老师人实在,写的东西也好,值得看! 

@叶兆言

谢谢,真正谢谢,我知道读我书的人不多,可以说是很少。写作者无非是在寻找知音,能让读者喜欢,太高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