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小宁:谋利农之事 兴供销之业

□ 讲述人:陕西西安长安区第一物资回收公司经理齐小宁 撰 写:张 成

齐小宁(左二)为农户发放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卡。 

受访者供图

我叫齐小宁,今年是我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的第13个年头。2009年,我被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供销合作社任命为长安区第一物资回收公司经理。十多年来,我始终牢记供销合作社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逆势而上、躬体力行,让供销合作社的原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还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利用“四网融合”研发“新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3.0”模式,破解了传统社有企业业务拓展的难题,为社有企业未来发展开拓了新路径。

受命于危难之际

2009年8月,当我怀着满腔的热情走进新的工作单位时,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彼时的长安区第一物资回收公司人员老化,正处于危难之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让企业发展起来。我迅速召集班子成员开会,了解情况。在与大家的交谈中得知,公司除了正常业务处于停滞状态外,还欠下了80多万元的外债,整个系统就靠门面房租金维持运转。

既然主要经济来源是门面房出租,那就先从这个上面下功夫。经调研镇区和周边房屋租赁情况,我发现镇区最低租金为每平方米60元,而物资回收公司门面房出租费仅为每平方米22元,物资回收公司门面房出租费已经有近10年未涨。我逐一走访租户,告知调研的情况和公司计划涨房租的想法,从每平方米22元月租十年未涨,到如今每平方米45元,600平方米商铺年收入直接翻番,员工的工资也翻了倍。

2010年,互联网经济开始冲击传统行业。第一物资回收公司楼下的6家门面房主要以土特产、五金交电、烟酒销售和餐饮为主,受网络销售影响,生意越来越难做,收入大大下降,间接影响到了公司发展。为了变被动为主动,我动员商户尽快转型升级。近年来,国家对发展新能源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销售电动车将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一个趋势。于是,我提出发展销售电动车的思路,以此来消除网络销售对传统实体店的冲击。

刚开始,商户都不理解,我就带着员工一家一户做工作。慢慢地,大家开始接受,并尽快转型。十年间,这里已成为电动车销售专业街,生意火爆,成为了郭杜地区甚至长安区电动车销售聚集区。正是因为这次成功的转型,让商户赢得了机遇,也保证了公司十年间稳定持续的租赁收入,实现了“双赢”。

有了第一物资回收公司的成功经验,2013年7月,长安区社又将第二物资回收公司交由我管理。经多方调研,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了一家实力较强的企业,由企业投资建设商业大楼来盘活第二物资回收公司的资产。仅此一项,一次性为物资回收公司增加了1亿多元的固定资产。

现代化的商业大楼很快建起来了,成为了当地炙手可热的投资热地。楼下的商业网点如何布局?有企业前来找物资公司谈合作,准备入驻大型超市,而这时的物资回收公司也急需尽快引进合适的产业和商业门店,但我回绝了。因为,隔壁的杜曲供销合作社刚刚引进一家大型超市。如果物资回收公司再引进一家超市,对一个人口有限的杜曲街道镇区来说,不但发展有限,还会引起不必要的竞争。对此,结合杜曲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通盘调研和思考,我最终提出了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思路。随后,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精神康复治疗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等两个新业态入驻物资回收公司商业综合大楼。通过科学的业态布点,门面房有了长久收入保障,租金由改造前的每年3.3万元直接增至65万元,增长20倍。既防止了社有资产流失,又有效盘活了资产,为后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谋利农之事

随着中发〔2015〕11号文件出台,供销合作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通过改革寻找新的发展出路?我告诉公司职工:“供销合作社的根本宗旨是为农服务,我们改革发展也必须抓住服务农民这一核心,把物资回收主营业务密切联系到服务农民上来,通过深化综合改革,让公司变大变强。”

废旧物资回收与美丽乡村建设密切相关,是决定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于是,我率先提出了“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新理念,利用“互联网+垃圾分类减量网+再生资源利用网+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的“四网融合”,逐步建立起方便、简单、实用、易复制、易推广的“新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3.0”模式。该模式是通过线下铺设智能分类回收箱和厨余分类收集桶,建立起具有身份识别标识的积分账户,将服务延伸到了垃圾产生者身边,鼓励群众进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适量积攒后投入分类回收箱,获取积分,再用积分在附近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样大大调动了农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实现了“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新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新路子,使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农民环保意识大幅提升。

随着“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的有序运行,我又提出了供销物资回收公司“要由废品买卖型向环境服务型”转变的新思路。通过调研,我发现农村可腐烂垃圾产生量占垃圾总量的65%,垃圾分类后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利用。对此,我自费去上海和浙江等地学习,把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技术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学习浙江阳光堆肥房经验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北方智能高效除臭堆肥房”。该堆肥房在零下7℃条件下,仅用12天就能将腐烂垃圾堆成可利用的有机化肥,处理每吨可腐烂垃圾的水、电成本不到2元,间接成本不到50元,一次性基础建设成本人均不超过60元,节约了近50%财政支出,垃圾堆肥的平均效率提高了7.8倍,成功做到垃圾不出村,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70%,群众参与率85.2%,垃圾减量率60%以上。

2017年,长安区推行垃圾分类技术领先、社会效益显著,被评为“大西安改革亮点”。具有长安特色的“四网融合”“垃圾分类兑换”模式被西安市八个区县使用,也在河北、河南、湖北、山西、甘肃等省市广泛推广。

在平凡的岗位上,我破冰前行,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创造出一系列“不可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代供销合作社人的初心和使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