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10所“湿地学校”,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日讯(记者彭毓颖 通讯员赵银斐)候鸟欢歌,鱼翔浅底,有着“国际湿地城市”之称的武汉,既是万物生灵的家园,也是孩子们接触自然的乐园。目前,在武汉共有10所“湿地学校”,这一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大兴路小学内的湿地生态园。

“湿地学校”于2004年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发起创建,后由中国湿地学校网络委员会接续授牌,至今已有17年历史。“湿地学校”强调将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活动中,增强青少年基本的湿地生态科学知识,培养其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在湿地教育和湿地生态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学校和单位,才能获得通过。

中国湿地学校网络委员会湖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10月,全国“湿地学校”总数已达110所,遍布全国19个省区的湿地公园和中小学校。其中湖北省共计14所,武汉市占10所,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

华中里小学学生在西北湖进行生态调查。

不仅数量第一,武汉中小学生保护湿地的步子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全国小学中第一个湿地生态教育馆位于华中里小学。早在1989年,该校在湖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武汉市林业局和江汉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市小学里第一支“观鸟小队”,随后开发了《湿地——生命的摇篮》校本教材,成立了由湿地、鸟类和环境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组,形成了“基地—教材—专家”完整的湿地教育校本课程体系。33年来,爱鸟护湖已成为一届届师生的生态接力。全国第一所“守护江豚示范学校”在大兴路小学,校园里立起了江豚雕塑,持续开设“江豚课堂”,唤起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保护江豚的牵挂。今年6月,该校正式与解放公园湿地科普馆“牵手”,共同开展湿地主题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认识湿地、保护湿地。

大兴路小学学生在丹江口水库监测汉江水质。

在武汉,湿地还能搬进校园,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然教室”。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和振兴路小学校园内,均建有小微湿地,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以及节气农作物,供学生开展种植及科学小课题研究。武汉市第三十六中学有一座“授鱼池”,师生们每年在这里放养鱼苗,并一起给它们投喂食物,成为孩子们学习生物知识的天然课堂。此外,该校还建立了中水回收系统,用7个水池集中回收下雨的雨水,用来灌溉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并编写了《中水回用》等校本课程,借此进行湿地保护教育。

武汉市第十二中学学生制作鱼类版画全家福。

认识湿地是学生们的必修课,也埋下了发明创新的种子。东湖边有一群年纪最小的“民间湖长团”,他们是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华侨城小学巡湖队,师生们共同编写了《大美东湖》系列校本教材,一起探索东湖的湿地之美。武汉市晴川初级中学的学生以汉阳莲花湖为实践基地,设计了互动健身抽水净化系统等一系列水科技发明项目,获得三十多项全国大奖。

据了解,这10所“湿地学校”分别是:武汉市江汉区华中里小学、武汉市江汉区大兴路小学、武汉市晴川初级中学、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华侨城小学、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武汉市第十二中学、武汉市第三十六中学、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国际学校。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