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大碗茶驿站 千家万户服务站

  莱芜区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单位,聚焦群众习以为常的赶农村大集、喝莱芜干烘茶的需求,在农村大集创设性打造文明实践深化拓展的有效载体——大碗茶文明实践驿站,以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开展各类理论宣讲、党史教育、便民服务、公益服务、志愿培训、文化演出等为载体,致力于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最后一公里”,发挥“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强信心”作用的志愿服务站。得益于大碗茶驿站的普及,文明实践探索出一条从农村到城市社区辐射延伸的路径,已然成为群众口中津津乐道的文明实践阵地。

  近日,杨庄镇张里街村“大碗茶”驿站开展宣传学习相关学习材料以及发放宣传单页活动。在驿站中,热腾腾的茶水,既是志愿服务“贴心茶”,也是“聚心茶”。前来落脚歇息的群众从身穿红马甲的志愿服务者手中接过全市平安建设相关宣传页,认真聆听志愿者对宣传页地讲解,在交流中解疑释惑。随后,志愿服务者走进集市,为商贩和过往群众发放平安建设战线资料。通过“固定+流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大碗茶”开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讲到群众心坎上,“群众点单,我有驿站”,受到群众欢迎,体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优越性。

  宣讲员们利用与群众喝一杯热茶的功夫,让群众歇歇脚、听听事、讲讲理,助推党的最新创新理论第一时间准确领悟、第一时间传达学习、第一时间宣传落地。来到“大碗茶”驿站的屋内,宣讲员正带领百姓认真学习相关学习材料,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话语宣讲学习,将学习材料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创新宣讲形式,以群众性恳谈式、分享式为最大特色,摆脱传统宣讲中说教多、官话多、套话多的老套路,让老百姓讲自己的事给老百姓听,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故事、形象的比喻让群众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能理解。目前,特色宣讲形式已涵盖“阵地类宣讲”“活动类宣讲”“分众化宣讲”“融媒式宣讲”“文艺式宣讲”五大类型。无论是党的理论政策、大政方针,还是红色故事、身边的好人好事,都能在驿站听到,驿站渐渐成为了汇聚正能量的强磁场。

  张里街“大碗茶”驿站志愿服务队6支,分别是传政策、传科技、传文化、传法律、传道德、传思想志愿服务队。切实为过往的老百姓提供便捷,大碗茶驿站不仅免费提供茶水,还会根据需要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免费服务,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更贴近百姓需求,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村民说:“从有了‘大碗茶’驿站开始,村民就经常过来看书、喝茶,闲暇时间也会跟着志愿者出去打扫一下卫生,这个‘大碗茶’驿站对我们村民来说是非常有用、非常实用。”自大碗茶驿站开业以来,村内不断深化“六级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引导志愿者参与各种形式的宣传服务工作,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服务村庄发展。村中还设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建立文明一条街,不断打造文明乡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莱芜区统筹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一体建设,在街道(镇)、社区(村)通过大碗茶文明驿站实行互融互促。一方面“面对面”拉近时空距离。投资420余万元提升区中心和大碗茶驿站互联互通视频系统,将文明实践“六传六树”融入其中,线上开展“社科云讲堂”“宣讲微视频”等活动,活动结束后还可以点播回看,学习借鉴。如通过大碗茶驿站内的移动终端设备将“新鲜出炉”的政策理论第一时间传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了解时政最前沿;联合区委党校录制理论宣讲微视频,采用“讲故事、拉家常”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转为“地方话”“贴心话”,让党的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进一步实现了理论政策宣传面对面、心贴心。打通线上服务管理闭环。在“新莱芜”APP设置文明实践板块,并分设志愿服务子栏,实现“点单、派单、送单、评单”线上运行机制常态化。各志愿服务组织、各志愿者通过大碗茶文明文明实践驿站的线上系统,积极就近参与到驿站志愿活动中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