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教育变迁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一家子吃过晚饭,夜凉如水,伴着秋虫窸窣,小院里的老少围在玉米堆前开始掰玉米,只见玉米粒颗颗饱满,一捏一扭,玉米粒在指缝里滑落,一转眼手里就只剩下玉米棒芯了。

小孙女调皮,指着圆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祖祖,你们读书的时候也学过这句诗吗?”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祖父将手中空玉米棒芯扔在一处,陷入回想,“教是教过的,那时可没有你们这么幸福,在村小读书,土房、纸窗、木凳,一到冬天满教室漏风,我们冷得跺脚,手脚长满冻疮,又痒又疼。后来作为村里唯一的高中生,走一天的山路到县城读书,天不亮就出发,到学校都快天黑喽。因为太远了,一学期只能回一次家。高二时,你高祖突然走了,为了养活众多姊妹,只能回村干活赚工分养家。不像你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不愁不虑,安心念书,都是党的政策好呀。”说完,祖父望着小孙女笑了。一院子老老少少便由此打开话匣子,纷纷回忆起少时的光景和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没钱上学到免费上学

小院里,丁婶说,“那时候都说,学费交不起,女娃子读书没用,我一天学堂也没进过,现在也只认识几个简单的字。现在的娃娃好幸福,都有学上,隔壁林家的二娃,因为爸爸去世,休学在家,村干部、学校老师一起来家里面给他爷爷奶奶讲道理,娃娃一定要去上学,学校减免了书本费,每月还有300元生活补助”。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因贫辍学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近期 “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上了热搜,从面临失学到获得资助,考上大专;从成为银行白领,到任职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团委副书记、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职),再到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30余年来,苏明娟的命运发生了巨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能够继续读书是苏明娟、林家二娃人生的转折点,是乡村教育获得长足发展的最美“注脚”,是时代进步的生动“剪影”,更是人民满意教育的鲜活实例。

从小黑板到小白板

80后的武哥,在镇上小学当了12年教师,他讲到,“以前才工作时,一个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就讲一堂课,现在学校里换成了可移动小白板,一堂课下来,我再都不会灰头灰脸的了,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视频音频结合讲解,孩子们的学习不再枯燥”。过去十年,是城口县战贫困,脱穷帽的十年,也是城口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年,城口探索践行“红色城口·多彩教育”的区域发展理念, 累计投入34亿元,完成教育重点建设项目28个,改造校舍25万余平方米、运动场地17.9万平方米,配置设备100万余件,新建投用学校10所,新增学位8300个,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31所,城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过去,我们引进合作办学,形成城中、附中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现在更是举全县之力,启动城口育才中学建设,推动职教中心提升,启动县示范幼儿园星辰分园、美都星光幼儿园建设,谋划附中改建,鲜明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决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从小黑板到小白板的变化,正是城口县教育发展的缩影和教育优先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大学暑假回家的兰兰说道:“我上学时,一日三餐就是父母给几块零花钱在校门外零食摊买着吃,要是像现在这样吃着学校里的营养餐,我不一定还能长高几厘米。现在,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重成绩更重德育与文化自信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更多走进课堂,二十四节气歌,4岁小侄女儿比我都背得溜。”

近年来,城口县乡村小学结合区域特色,将书法、竹编、麦秆画搬进课堂,开发具有红色文化、 墨香文化等城口县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打造重庆市巴山红乡户外拓展及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等特色实践项目。特别是今年以来,育才班、南开班落地办学,让城口县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闯出了一条深化教育改革之路,让城口县孩子不再为求学远赴他乡、让学生家长不再为照顾子女两地奔波,城口县教育成为了改善民生的新亮点、加速发展的新优势、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正是城口县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的红利释放。

教育,就是培养祖国的未来,乡村教育的变迁,就是现代化新农村新面貌的变迁。中国教育将从追赶者逐渐成为并跑者、领跑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