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菌菇在桃树下成长 丽水金竹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

编者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征程新使命,迈步共同富裕,浙江的实践从未止步。此前,浙江在线曾多次聚焦山海协作大背景下,嘉兴南湖和丽水遂昌等地共同推进菌菇种植的努力。记录泥土中生长起来的农民故事,描绘探索中清晰的共富轮廓。浙江在线将持续跟进全省各地在共同富裕方面的实践,真实记录产业从零起步的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提供案例参考和经验借鉴。

  浙江在线11月3日讯(记者 翁宇君)鸟鸣、人语、抽水泵低鸣……11月1日,一片本该悄无声息的高山桃园异常热闹,桃树下的土地被新整出一垄垄田畦,村民们挑着担子行走在田埂。

茶树岭村高山桃园里大球盖菇正在播种


  这是位于丽水市遂昌县金竹镇茶竹岭村的35亩凤桥水蜜桃桃园,村民们忙着种下从南湖“远嫁”而来的大球盖菇菌种。经过秋冬的萌发,可以预见,来年3月左右,大球盖菇的收获将在一片桃花烂漫中进行。

  “利用水蜜桃的林下种植大球盖菇,今年还是头一年。”一边忙活着分菌种,茶竹岭村村支书谢金伟介绍,此前,来自嘉兴南湖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技术团队曾考察指导,结合茶竹岭村高海拔水土佳的特点给出了林下种植的建议。

  去年11月,在山海协作的大背景下,金竹镇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下,在遂昌当地探索大球盖菇的种植推广,第一年在6个村以大棚的形式试种了12亩,带来了超过1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今年当地启动了大球盖菇扩面种植计划,面积超100亩,每亩大球盖菇可获得3000元的菌种补助,茶竹岭村也认领了20亩菌种的种植。

  “之前我们在嘉兴的凤桥就有林下种植的经验,秋季桃子收完后,冬季林下是没有任何产出的,所以将两者结合到一起。”位于南湖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技术指导任少勇介绍,林下种植为桃园增加了收益,创造了旅游观光的可能性,而且种植菌菇的基质和菌渣还可以改善果树土壤,提高来年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不过困难和风险也摆在眼前,任少勇介绍,相比于大棚种植,露天的种植更仰赖于气候。冬季的气温、商品菇的出菇率、采摘的便利度等可控性都相对较低,这是需要进一步去研究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些,老支书谢金伟一点都不担心。这位在茶竹岭村当了24年的村支书,对于这个户籍人口1000人左右的村庄未来发展,他有信心也有底气。

  “我们村集体收入此前仅有屋顶光伏、夏季避暑旅游收入,之前和南湖合作引入凤桥水蜜桃,去年也第一次有了收入,来年还有大球盖菇收入。”谢金伟说,近些年村子探索发展的新兴产业都是积极结合了村子的自然条件,尽可能给村民带来更多增收的路子,让大家生活过得好一点,是值得多尝试的,也相信大家日子会越过越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