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斥资2万找陪聊| 谁来拯救困在算法里的孩子

教育家 · 快评


日前,浙江一位母亲发现,14岁的女儿小潼(化名)沉迷于聊天软件,以哥哥的身份证信息注册账户,在今年2月至8月间以几百、几千的金额多次充值购买“陪聊服务”并打赏主播,累计2万余元。当她向App客服申请退款时,对方以各种理由推卸责任,多次沟通仅退款4000余元。

为什么未成年人会沉迷于AI聊天?这要从网络聊天提供的“定制化”付费服务说起,这类聊天软件的“套路”是用户想聊什么就聊什么、主播提供不同的角色扮演供消费者选择。数据算法让未成年人听到的都是自己想听的、还能有和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感觉,这种假象对于涉世未深、分辨力不足的未成年人极具诱惑。

一是满足了“追星”心理。未成年人能借助网络和自己喜欢的明星、二次元偶像、游戏人物甚至宠物等直接交流,即使AI不能完全代替真人,也能带来一定愉悦感。

二是满足了交流需求。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难免产生困惑或情绪问题,需要“安全”的倾诉对象。家长本应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却容易忽视他们的需求。有时孩子想要向家长倾诉,得到的回应却是应付或冷漠。当孩子们关闭了交流的心门,长期如此,就容易产生孤独感,认为身边人对自己缺少关心,转向网络寻求知己和陪伴。

虚拟社交平台持续火爆,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警示我们在互联网时代要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给予走心的陪伴,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面对和排解压力与烦恼。当未成年人能够从身边人得到解决问题的建议、满足倾诉需求,就会减少向网络寻找舒适感。

同时,我们也要帮助未成年人提升分辨虚拟与现实的能力。在虚拟世界里,未成年人的需求似乎更容易得到满足、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但生活是现实的,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未成年人不可能总是得到“迎合”。若他们在虚拟网络中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交流方式,容易陷入“在虚拟中越亢奋在现实中越低落和孤独”的恶性循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聊天与真人聊天的差异度会越来越小。正所谓“有爱的孩子不孤单,有情的孩子不无聊”,未成年人固然需要提升自身的辨别力,而更重要的是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不缺位,才能避免斥资为AI算法买单的闹剧重演。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