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疫故事】苏春燕:骑上电动车 医药送上门

“这一叠是今天早上到刚才开出的处方,已经配好药,这些天我们平均每天开出200多张处方。”自10月24日来进驻海珠区桂田管控区流动医疗救助站的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杨成林拿起案头的处方说。此时,苏春燕护师已经换好了防护服准备出发。此后的两个小时,广州日报记者随她到桂田、江贝、旧市头片区为群众上门送药和面诊,亲身感受管控区里的医疗救助服务。

“首要原则是轻重缓急,其次才是顺路”

  11月3日,阴雨湿冷持续了一整天,村里地面坑洼处遍布积水,奔走在管控区的“大白”“小蓝”步履不停。

苏春燕护师骑着电动车,为居民送药

  苏春燕骑着送药的白色电动车出发了,这是她跟朋友临时借来的交通工具。进驻管控区的第一天,她步行3个多小时,才为20多名群众送完药,效率太低。用上电动车后,苏春燕3个小时能为40多名群众服务。

  “这个坏天气!”苏春燕忍不住嘟哝了一句,雨点片刻打湿了她的面屏,加上哈气,很容易就起雾,会严重影响视线。“有什么办法吗?”记者问道。“闭气几秒钟,这样会清晰一会儿能看清路。”苏春燕说。

  记者跟随她在狭窄蜿蜒、交错复杂的城中村道路上穿梭,出发前她已经规划好路线,根据地点方位写在纸上。“首要原则是群众用药的轻重缓急,其次才是顺路。”尽管是下午时分,由于楼与楼仅有不到一米的间距,小巷里光线很暗,她随身带着手电筒。

穿行在封控区送医送药的医务人员

“即便是晴天,下午三点后就看不清了,往往要一边打电话询问一边打电筒找门牌。”经过十多天数百次的上门服务,她对这里的路已经相当熟悉,但找到具体门牌还是要花不少时间。

咳嗽的小孩、牙痛的大叔、感冒的女士,还有独自在家的92岁老人……苏春燕步履不停。一位大叔在电话中说脸上长了疹子,半边脸还很痛,医生担心可能是带状疱疹,请她送药时顺便看看。苏春燕拿出手电筒仔细察看,大叔脸上的疹子不明显。她让大叔张开嘴,原来是口腔内侧牙周脓肿。她用手机拍下照片,发给医生诊断。“不是带状疱疹,这就放心了。”

  苏春燕冒雨跑了两个小时,走遍了桂田、江贝、旧市头村几个片区。回到医疗站,脱下防护服,她第一时间将上门了解的情况跟各位医生交流,大家围着她的手机研究个案,并进行记录。

  除了送药,桂田流动医疗救助站的医生护士专门申请了肿瘤、外科等专科用冲管及部分紧缺需用药品,第一时间配送进管控区,上门为群众进行清洗伤口、换药、注射等治疗。苏春燕刚刚停下的电动车,急诊科主治医师张慧兴就用上了,他要上门为多名群众换药和清洗伤口。

专人负责对接外送就医联络协调工作

在送医送药团队的身后,医疗救助站4台医疗服务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驻点医生一边耐心询问,一边记录,随后开具处方,护士准备药品,写清楚用量用法,再装进密封袋里,等待送出。

驻点医疗站负责人李玉红说,群众医疗需求最高日达350多人次,各位医生护士对每一个求助都会认真记录,尽力解答与安抚。“居家难免会放大不安情绪,我们都很理解这种心情,尽最大可能满足居民的需求。”为了第一时间满足群众对特殊药品和特殊就医的需求,海珠区卫生健康局第一时间成立了就医诉求联络群,组建了10余人的团队,负责对接外送就医联络协调工作。针对有部分化疗或特殊用药无法配置的情况,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调外围志愿者帮群众跑腿。

忙碌穿梭在城中村的送医送药团队是管控区医疗保障力量的重要一环。海珠区自部分区域划定为管控区域后,第一时间在管控区内设立流动医疗救助站开展医疗保障工作。

  10月23日,来自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及江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力量迅速集结,抽调海珠区妇幼保健院、龙凤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军医院等不同专科的支援力量进驻江海街道桂田村,为周边几个区域居民提供24小时医疗服务。现场配备三台救护车,针对重点人群与海珠辖区三级医院对接,积极开展医疗救助转运就医,确保重点人群的生命安全。

温馨提示

     请关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公众号。关注后进入页面菜单栏选择“诊疗服务“-“预约挂号”,输入医生姓名即可挂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