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体温在36℃以上,为何还会觉得35℃的气温热?与散热方式有关

气温30℃,热;气温35℃,非常热,等等,人的体温可是在36℃以上呢,我们怎么会觉得比自己更低的环境温度热呢?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热量的传递方向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如果有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温度高的物体上的热量就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比如我们将一杯热水放置在桌子上,它的热量就会逐渐传递给周围的空气,慢慢的,它的温度就会与周围的空气趋于一致。同样的道理,既然人的体温在36℃以上,那么当一个人处于一个30℃的环境下,自身的热量就应该向周围的空气传递,于是就会感觉到凉爽,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我们非但不会感觉到凉,还会觉得很热,这是为什么呢?

人是恒温动物,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之下,体温都能保持在36℃到37℃之间。

无论是刚刚跑完马拉松浑身火热的运动员,还是刚刚从冰河里上来的冬泳者,只要我们用体温计去测量,都能测出正常的体温。这是因为人体具有温度调节能力,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温度对身体的产热和放热活动进行调节,从而让体温能够始终保持恒定。不过,人体是恒温的,并不代表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恒温的。让我们回想一下,每次我们测量体温的时候都是测量哪里呢?早期的水银体温计是用来测量口腔温度的,后来为了安全考虑,现在的水银体温计都是通过测量腋下温度来获悉体温的。

无论是口腔也好、腋下也罢,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温度稳定,无论是刚泡完冰水,还是刚蒸完桑拿,这两个地方的温度都能够保持在36℃到37℃之间。

不过身体的其它地方就不是这样了,相信很多人都使用过电子测温枪,而很多人使用之后都有着一个相同的感觉,那就是不准,一会测出33℃,一会测出39℃,其实不是测温枪不准,而是我们裸露在外的皮肤温度会有很大的变化,无论是额头还是胳膊,晒一会太阳就会变得火热,吹一会凉风就会变得冰凉,所以我们的体温虽然高于环境温度,但身体不同部位的表面皮肤却可能低于环境温度,这样一来,环境中的热量就会向我们的皮肤传递,我们也就感觉热了。

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而且在一些身体偏胖的人身上尤为明显,炎热的夏季,虽然他们自己感觉很热,但体表却是冰冰凉的,显然高于环境温度。

不过这不是人们在低于体温的环境下感觉热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出在散热能力上。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有四种:热辐射、热传导、热对流以及蒸发。前三种散热方式依赖于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差距,差距越明显,散热效果就越好,当环境温度达到了30℃或35℃的时候,环境温度与体温太过接近,所以前三种散热方式会逐渐减少,此时就只能通过蒸发来实现散热了。

散热效率降低了,人体自然就会感觉到热,但此时的热还只是单纯的热,并不会让人感觉太过难受,可如果空气中的湿度很大,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人体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被厚厚的皮毛所覆盖,人的全身遍布可以排汗的毛孔,这大大提高了人体的散热能力,可是当湿度过大时,空气中微小的水分子就会将这些毛孔覆盖,这使得人体排汗困难,于是热就变为了“闷热”,温度相同的情况下,“闷热”要比单纯的热难受得多,所以即便气温只有30℃,仍然足以让我们心烦气躁。

再有,气温虽然比体温低,但是空气的热传导能力却非常的差。

我们都觉得30℃的气温热,那么30℃的水呢?凉丝丝的。30℃的铁棍呢?冰冰凉。为什么同样的温度却有不同的感觉呢?因为水的热传导率是空气的30倍左右,当人体与水相接处时,身体的热量能够迅速传递到水中,人就会感觉凉快,至于铁棍,热传导率就更高了,大概是水的7倍。而空气的热传导率很低,即便气温比体温低,也很难带走热量,除非气温与体温的差距极为明显。综上所述,环境对于人来说到底是冷是热,主要取决于人体在该环境下的散热效率,散热效率越高,感觉就越凉爽,散热效率越低,感觉就越闷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