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赣两地44个非遗项目在光明区相会,带动文化产业火热发展

深晚记者获悉,经过近3个月的筹备,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和体育中心、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的第五届“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光明区分会场活动暨“非遗嘉年华”系列活动日前在光明区文化馆隆重揭幕。 本次活动自今年9月即开始筹备,活动于12月10日与广大市民朋友正式“见面”。


▲小朋友现场学习非遗技法(彭斐 摄)

据悉,本届非遗周活动除展出深圳光明的20个非遗项目外,特邀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作为交流单位带来了赣州的24个非遗项目,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赣南客家服饰》,省级非遗项目《章贡区客家竹雕》等。丰富的“菜式”、庞大的“阵容”强势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观展。他们在此学习体验非遗文化,选购心仪的非遗文化产品,让“非遗周”带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12月10日下午,活动在热闹的锣鼓声中开幕(彭斐 摄)

特色荟萃、创新玩法吸引群众热情打卡非遗周

12月10日下午,伴着热闹的锣鼓声响,深圳与赣州两地的非遗文化项目跨越450多公里的空间距离,在光明区文化馆的草坪上碰撞出了绚烂火花!光明区文化馆依托“非遗周”平台,采用“非遗+”展演、展示、巡游、讲座、研讨”丰富形式,为从各地赶来打卡的群众奉上了干货满满的文化盛宴。


▲精彩的文艺节目为群众展示传统文化之美(张财权 摄)

4节生动有趣的非遗课堂拉近了大小朋友与非遗传承的距离。通过体验夏氏风车、皮影、贺氏剪纸、烙画等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群众更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动特意邀请资深知识产权规划师作“知识产权与非遗的关系”主题讲座,让群众在体验非遗项目制作技艺的同时,学会正确保护非遗。这是全市首次在“非遗周”期间将非遗文化与知识产权联合宣讲,吸引了不少非遗传承人及非遗文化爱好者前来学习。通过学习,更多群众树立了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良性意识。


▲非遗爱好者现场上演“汉服秀”(彭斐 摄)

活动还创新设置“非遗大巡游”环节为群众提供了展示非遗学习成果的平台。通过前期开设的非遗大课堂-体验汉服之美挖掘出一批汉服爱好者,就汉服礼仪以及服饰特征等为他们开展了系统培训,选拔其中对礼仪、姿态、服饰文化知识掌握较好者加入巡游队伍,让他们登上舞台尽炫非遗之美。 当华美端庄的汉服走秀在光明区文化馆会堂上演,风格不一的古典美人为大家带来了视觉与审美俱佳的难忘体验。此外,活动穿插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相声、快板、佾舞等文艺节目,令400个现场观演位座无虚席!


▲活动吸引各地群众前来打卡,现场座无虚席(张财权 摄)

邀学者“把脉”、全民参与共同保护、发展非遗

本届非遗周活动还致力于让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实现与时俱进发展。为此,光明区文化馆专程举办了以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非遗工作者为参与主体的非遗主题研讨会,就非遗教培、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课题为光明区非遗保护与发展“把脉开方”。


▲研讨会(彭斐  摄)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原副巡视员杨素贤认为:对待本地非遗要挖掘、申报、保护、传承,做到有效性转化,同时理应接纳外来非遗,做到动态传承,让本土与外来非遗在深圳“双开花”。

本届活动推动非遗“走进”社区深入群众内心,生动体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对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促进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带动非遗的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发展大有脾益,为深圳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胜景的新时代城市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圳晚报记者  刘云惠里   通讯员  徐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