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坛米醋,香飘海内外!解密藏在大山里的古法酿醋技艺

 “没想到我们瞻岐镇专门办了一场米醋节,我们明海米醋的知名度又提高了,老外尝了我们家的古法糯米醋都说‘不可思议’!”刚刚结束的第六届瞻岐山海节暨首届宋韵•米醋文旅节上,古法酿醋的第三代传人谢明海笑得合不拢嘴。

从17岁开始,他就从父亲手中继承了古法酿醋技艺。夫妻俩把一个小作坊越做越大,糯米醋曾远销日本等海外市场。趁着这个米醋节,我们寻味找到了这间藏在山海瞻岐的酿醋厂,挖掘古法酿造技艺背后的传承与坚守。

 
视频制作 记者 薛曹盛

坚持古法酿醋传承匠心

旺季500个宜兴缸同时开酿

走进谢明海的酿醋厂,一股浓厚的醋酸味扑鼻而来,工人们正忙着搬运玻璃瓶,灌装糯米醋。酿醋这件事,他们一家三代人用匠心延续了近百年。

“酿醋这件事要从我爷爷那辈说起,那时候酿醋都是自用。到我父亲那会才开始正式对外销售,但这些年,古法酿醋的技艺从没有变过。”谢明海17岁那年,跟着父亲学古法酿醋,至今已有43年。酸、香、柔、醇是一坛米醋故事,也是一个手艺人的半辈子。

蒸煮糯米、洗净米水、草药发酵、醋化……古法糯米醋酿造需要经过12道工艺,每一道都是手工操作,相当费时。

走进酿醋厂,院子里有很多口大大的宜兴缸。“我们一般都在每年五六月份酿醋,十几个工人一起开工,500个宜兴缸同时开酿,那场面相当壮观。”相比谢明海,妻子徐爱菊要能说会道得多。古法酿醋,祖祖辈辈传下来一个秘方,就是要添加一种生长在山里的植物,而这种植物只有每年5月长出的叶子,大小、品质刚好满足酿造糯米醋的要求。将冷却后的糯米团裹成椭圆形,再用叶子包裹,整齐地码放在竹匾上,接下来就交给时间。

梅雨时节的瞻岐,温度适宜,空气潮湿且温润,正是微生物最活跃的时候。酿醋时,他们不添加任何发酵菌种,仅依靠空气中的微生物。过一段时间,糯米团上就会呈现出红色、黄色、青绿色、蓝色、灰色等不同的颜色,其实就是不同的菌种。

这款瞻岐米醋曾登上央视

米醋还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我们的米醋10年前就远销日本,很吃香!”如果说谢明海是埋头酿醋的匠人,那徐爱菊就是古法米醋的销售达人。

上世纪70年代,糯米醋主要以供应瞻岐本地为主。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们把作坊改成了工厂,创立鄞县瞻岐明海酿造厂,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那时候,我一个人到宁波跑客户,慢慢地,大家口口相传,糯米醋的知名度就打开了。”徐爱菊说,2003年开始,他们的糯米醋就远销日本,一卖就是6年。后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他们开始深耕国内市场,注册了“明海米醋”商标。

2018年,谢明海的古法糯米醋酿造技艺成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项藏在大山里的非遗技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2020年夏天,夫妻俩还带着自家的糯米醋登上了央视舞台,还上了一回热搜。现在,他们的米醋已经在全国很多城市销售,客户遍布全国各地。

在门口的产品展示区,记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各种米醋产品。其中,糯米醋按年份售卖,有10年和12年的陈醋。其中10年的陈醋,能卖到100元/500ml 。“虽然是古法酿醋,但我们一直在研发新产品,现在大大小小有20多个品种。”徐爱菊拿出一款设计时尚的小瓶装米醋,这是他们前阵子刚刚推出的伴手礼。

徐爱菊的办公桌上,放着一瓶10年的糯米醋,每天,她都会喝上一小杯。或许是长久和醋打交道的关系,60岁的她面色红润,看着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临走前,她还特意邀请记者品尝了最新研发的“橘子醋”。“橘子是我们的瞻岐特产,我们想着能不能两者结合,做一款不一样的醋!”

记者 薛曹盛 实习生 陈思燕 通讯员 童诗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