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玛花开别样红 ——木里县教育发展纪实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多媒体教学覆盖城乡

初冬的清晨,金灿灿的太阳升起,明媚的阳光照耀在凉山州木里县红科中学绿茵球场上,让人感到温暖和生机的气息。这天,红科中学第一届阳光体育节暨田径运动会正在举办,身着校服的中学生们,在球场上奔跑,加油声、欢笑声不绝于耳,校园中充满了活力。

“现在孩子们读书的条件环境可真好啊!我还记得刚到木里教书时候,学校只有十几间教室,回忆中都是老旧的课桌板凳,不够用的粉笔,碎石组成的操场。现在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教学楼、干净的宿舍、实验室、塑胶跑道、绿茵球场……”红科中学校长姚芹感叹道。她从毕业后分配到木里县教书已经有三十多年,她见证了木里县教育事业三十多载岁月中的发展与变迁。每当看着一所所学校教学条件日益变好,看着孩子们茁壮成长,看着一个个学子洋溢着喜悦考上大学,这位老教师的心中就感动不已。

这样的发展故事,在木里大地的村村寨寨持续演绎着、感动着每一个人,它如同盛放的索玛花,漫山遍野令人陶醉。

完备的器材让知识从“课本”走向实践。

跨越发展

“砸锅卖铁”办教育的决心

1953年,木里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成立。同年秋,全县第一所小学“木里藏族自治县完全小学”在木里大寺侧建成并行课,招收各民族学生110人,有教师3人。这一数据在目前看来尽管薄弱,却翻开了木里县教育半个多世纪以来发展的序章。

抓教育,就是抓未来。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新成立的人民政府,为了各族群众的发展,在百废待兴的年代,全力以赴推动教育建设。数据显示,在短短五年时间木里县便陆陆续续建成小学31所,在校学生2489人。在县完全小学附设第一个有27人的初中班。1959年,报经上级批准,在木里大寺附近小经堂内正式建立木里县初级中学校,在县城(瓦厂)办起了一所城镇幼儿园。同年,在木里初中附设初级师范班,从内地和本地招收小学毕业生38人,当年在校生共95人。基本搭建起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框架。

自1953年创办现代小学教育以来,木里现代教育从无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1999年至今的二十多年历程里,木里人民砥砺奋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20多年来,木里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团结带领全县13万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教育跨越发展。”木里县教体科局负责人说,期间全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义教工程、危改工程、“两基”攻坚工程、“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薄弱学校改造、学校标准化建设、“三免一补”惠民政策、十五年免费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教育资助政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的历史机遇,负重拼搏,全力攻坚,1999年全县实现“基本普及初等教育”,2000年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7年顺利通过省、州“两基”攻坚验收,2020年通过义务教育均衡省、州教育督导评估。

木里县民族中学便是木里县教育“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缩影和典型。

民族中学的前身是木里县博瓦中学,1981年成立之初仅有六间土墙教室,一间简易的食堂,甚至连围墙也没有。

民族中学教师何兴国,40年前在博瓦中学读书,他回忆道:“一个年级有2个班,学生总共三百多人,老师十几名。教学条件,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一到雨天房顶就漏水,两节课的功夫一个水桶就装满了,老师不得不带着我们上去翻瓦修缮。”

2004年,木里县在博瓦中学的基础上创建民族中学,教学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2007年,“两基攻坚”让民族中学操场得到硬化,建成一座教学楼,配备了实验器材,教学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2017年,木里县投入7000多万元建设新校区,48亩占地面积的校园里,四栋教学楼、两栋综合楼拔地而起,三块体育场塑胶跑道柔软安全,3栋学生宿舍满足了1668名学子寄宿需求,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们在“埋头苦读”的同时也能“抬头看世界”……

绿茵场上青春飞扬。

一次次改变,一个个发展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发生着,并在教学条件天翻地覆的今天持续演绎。

“硬件是基础,教学才是灵魂。”民族中学校长王建华说,该学校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推动管理能力提升,一方面让教师“走出去”跟岗学习培训,了解最新的教育要求,最优的教学思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以协作帮扶为契机,邀请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教育专家在学校开展讲座、“推门听课”等,逐步改善了教学理念。用王建华的话说:“找准方向感,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双流东升一中数学教师、教育专家杨燕在2017年来到民族中学,四年的时间“传帮带”为民族中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教师,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能力。

近年来,木里县抢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机遇,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教育扶贫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木里县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深入实施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学校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彻底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科学调整学校布局,累计建成中小学36所、幼儿园和幼教点164所,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村村有学前教育设施,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进一步缩小。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普高教育大踏步前进。截至2022年秋季学期,木里县有中小学36所,其中,高完中1所,单设初中2所,小学33所,村级教学点3个。小学在校生1195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7%;初中3所,初中在校生569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85%;高完中1所,高中有在校生1808人。幼儿园33所,村级幼教点131个,学前幼儿5236人,学前幼儿入学率达90.7%。

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全县现有教职工1621人,专任教师1507人,二级职称以上教师占92.7%,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明显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2020年全县义教均衡工作分别迎接并通过了省检和国检。

木里县民族中学新校区。

破而后立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

木里辖区面积广阔,由于村镇之间分散且距离较远,一直以来存在着“城挤、乡松、村空”以及学校“大班额”“弱小散”的问题,部分农村学校资源闲置浪费,有的甚至只有几名学生。另一方面,部分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不堪重负”。

木里县委、县政府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不是“广撒网”式的全面投入,而是整合薄弱、分散学校的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建设新学校,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木里县红科中学于2019年9月投入使用,离县城仅数公里距离。它由原来后所乡、西秋乡、白碉乡、三桷垭乡、倮波乡等五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中部合并组建而成。2022年9月,进一步将茶布朗镇初级中学和瓦厂镇初级中学合并入红科中学,实现了初中全部在县城集中办学。

据介绍,由于原学校所在乡镇偏远,教学硬件设施、教师资源薄弱,学生基础差,教学质量也相对较差。除了几门主课以外,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因缺专业教师没有办法开齐,教学器材、实验设备同样也很少用于教学。

“红科中学在2019年9月投入使用。为了确保项目建设,在9700万上级资金的基础上,木里县克服财政困难,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3亿,用2.2亿的总投入,让这所新兴的学校拔地而起。”校长姚芹说,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的大投入,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的缩小,实现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集中教育资源,补齐了硬件短板;师生合并,强化了办学力量;将学校建设于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城周边,又引进并留住了一大批优秀教师,进一步提升了教育软实力……

新建的木里县红科中学崭新的教学楼。

如今,红科中学有三栋教学楼,两栋宿舍,两栋实验楼,以及食堂、标准化操场、完善的多媒体设备等办学条件,实现了100%全寄宿制教学。“特别是寄宿制教学对于孩子们是非常好,吃、住、学都管理,家长可以安心外出务工,学生没有负担安心上学,学校就是最温暖的家。”

走进红科中学实验楼化学实验室,一排干净的实验座椅整齐摆放,化学量杯、水池清洗得一尘不染,黑板上粉笔书写的化学公式字迹清晰可见。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交流讨论操作设备,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实验让书本上的理论实践、消化,变得深刻……

“2012年以前,我在三桷垭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教书,只有少部分实验器材,学生更是一套设备也没有,只能老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教师黄维凤说,无论是化学或者物理、生物,离开实验都是不完整的,学生只能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阶段,缺少深入的学习,就已经比其他条件较好的学校落后的一大步。“我最喜欢的是生物实验,通过显微镜能看到一个一个的细胞形态的变化,它们不再是书本上的插图和文字,而是实实在在生命的构成,非常震撼。”八年级十一班学生杜基次尔说。

除此以外,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合并前,木里县初中教学质量全州第七名,到第二年便上升至全州第五,并且持续保持在第五名,初步展现成效。

乔瓦镇第二小学,与红科中学一样,也是一所“组合型学校”。将原民族学校小学部及部分乡镇小学进行合并组建,在1698名学生中,95%属乡镇农村学生,教师队伍,也大多是从乡镇学校整合而来。

在完善的教学设施基础上,努力提升教师队伍教学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每学期都会派教师出去培训学习,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参加学习不低于90课时。”校长王偏初说,同时该校还向帮扶学校提需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哪一方面薄弱、最急需就提出帮扶需求,对口学校有计划的带来帮扶内容,这让我们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迅速。”

据介绍,自组建开班以来,该校学生在全州统考中,取得了一年全县第一,两年全县第二的好成绩。

近年来,木里县紧抓佛山、浙江、攀枝花等地对口支援的机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建立“校联体”等方式,以落实支教与跟岗计划、加强教育教学交流合作、协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深化教育培训合作等内容,切实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同时,加大和成都双流区棠湖中学、东升一中等学校的交流合作,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帮助我们的老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木里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坚定方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2022年11月10日召开的木里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县委书记高峰指出:“当前,木里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木里,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

他强调,迫切需要通过高质量的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木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事业是百年大计,对于教育事业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木里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教育”的理念,紧紧围绕“科教兴木、人才强县”主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作为助力脱贫攻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投入,优化布局调整,加强教育管理,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办学质量上的差距,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基本均衡发展,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各界的认可度逐步提升。

通过3-5年努力,实现校点布局调整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三突破”和教育管理、师资队伍、教育保障“三提升”,全力推动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现木里教育追赶跨越发展。

——校点布局更加优化。以区域教育中心为引领的教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事业发展定位更加适应,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区域、校际间差距明显缩小。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根据各阶段适龄人口就学需要,按照“补短板、保基本、标准化、可实施”原则,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14余所,有效增加学位供给,适龄人口实现应读尽读。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新突破。

——教育质量大幅提升。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高教育扩容提质,深入推进全学段素质教育,教育软硬件全方位提档升级,“上好学”目标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教育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依法治教、从严治教,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良好的家风、教风、社会风气有效叠加,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成效显著,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效提升,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


文/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箭明

图/马楠 徐箭明

责编/李洁

编辑/钟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