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越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山水中,营造出了宛若天成的世界造园史杰作 | 张宝秀

希望大家可以去走一走,

看一看“三山五园”

山美、水美、景色美

还有深厚的传统文化。

张宝秀 ·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格致论道第86期 | 2022年9月17日 北京

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张宝秀,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三山五园”的前世今生》。

“三山五园”名称的由来

大家都很熟悉颐和园和圆明园吧?在2017年发布的最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界定“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和畅春园。

 

左:颐和园

右:圆明园

现在我们说的“三山五园”通常是指“三山五园”地区,是指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个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请大家记好,这是“三山五园”目前的界定。

 

 《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

“三山五园”在哪里,具体怎么样?刚才我们讲的“三山”和“五园”,其中的三座山和三座园是一体化的,就是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和万寿山颐和园。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三座园林里面有山,是山和园一体化的园林。香山和玉泉山基本都是山林型的,以低山丘陵为主,而万寿山颐和园有山有水,水的面积非常大。圆明园和畅春园则是典型的平地造园。它从东到西大致延伸有10公里这么长,其实“三山五园”的核心地区到北京老城也差不多是10公里,也不是很远。

虽然“三山五园”现在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有明确界定,但这么一个名称是怎么出现呢?我们现在查历史文献可以发现,其实历史上在清朝乾隆时期就有“三山”的说法,当时这“三山”都有官员在管理,所以在《大清会典》里面都有。

但是真正把“三山五园”这个名称合在一起最早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了圆明园为主的“三山五园”。当年就有一位官员、学者叫鲍源深,他在他的诗集《补竹轩文集》里就提到了九月初的时候,夷人也就是外国人,焚“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的这些胜景都已经被焚毁。这里九月是农历,圆明园被烧是在阳历10月18号。这里是提了一次“五园三山”。

 

 武侠小说《永庆升平》

再查历史,发现光绪年间有一部小说,后来被编成评书,就是《永庆升平》。之后又有人写了后传,所以就把这个叫前传。书中的两个主人公讨论要出去转转,就提到要到西直门外,到颐和园万寿山、香山这一带,去逛逛“三山五园”。所以在清朝的中后期就出现了“五园三山”或“三山五园”的说法,实际上就能看出来它是一种民间的约定俗成。

其实,清代的文献明确提“三山五园”的非常少,但是到了民国时期这种文献就比较得多。进入新中国时期,我们现在到网络上去检索,可以看到学者们写的文章很多人用“三山五园”这个词。但是这个词真正进入政府层面的报告是在2012年,北京市的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于是这个词进入了北京市一级的政府的报告,而之前都叫北京西北郊的清代皇家园林,这就进行了转换。

三山五园的地理区位与生态环境

已完成:20% //////////

包括颐和园在内的这么宏伟壮丽的“三山五园”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出现的呢?这“三山五园”实际上虽为人作,宛若天成,肯定是离不开人的高超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但是它需要一定的适宜的山水条件。

 

中国地势图

(来源:自然资源部网站:http://bzdt.ch.mnr.gov.cn)

我们看一看“三山五园”的地理区位和它的生态环境。“三山五园”是在北京的西北郊,我们得先从稍微宏观一点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北京在什么样的地理区位。北京之所以成为北京,之所以成为从金中都算将近这870年来的首都,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它地处华北平原、内蒙高原和东北平原这三大地貌单元汇接的地方,又是太行山所隔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的地方,正好在太行山脚下。所以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农耕、游牧和渔猎三大民族汇聚的地方,不管是从自然生态还是人文历史都有一个过渡性。

 

 上:北京市地形、水系

下:北京小西山

北京在华北平原的最北端,“三山五园”从中观一点的位置看就是在西山脚下。西山实际上是太行山的太行之首,神京右臂。你看这个地方依山面水,山前的地方微观一点说是位于小西山,实际上是太行山或者说它在北京这段叫西山的余脉,是向平原延伸的地方,海拔都在800米以下,它的地理名称叫“香峪大梁”。

那么,“三山五园”就在这个像小鸟展翅一样的小西山的东南怀抱里,在跨着山和平原的地方。因为北京是三面环山,北部和西部有山罩着,能够遮挡强烈的东亚季风气候区冬半年又干又冷的气团。夏季有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团,在山前会形成比较集中的降雨区,所以降水量比较丰沛。它又在山脚下,是山前地下水集中的溢出带,所以泉水特别多。

 

 北京平原永定河冲积扇上分布的泉水与湖泊

(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

这是《北京历史地图集》(图幅),是由侯仁之院士主编的。“三山五园”是在我们的母亲河——永定河在历史上摆动、冲积、洪积形成的北京小平原的山前地下水的北部溢出带上。所以这个地方山水相拥,水草丰美,环境幽雅,是非常好的地理格局,特别适合建造园林。

三山五园的时空演变

已完成:30% //////////

这个“三山五园”是在怎么样的时空进行演变的呢?实际上是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是辅助性、配合性的,是服务中心城的。随着北京中心城市的诞生、发展和地位的提升,“三山五园”地区的文化层类越来越深厚。

 

 北京城市历史发展阶段

北京建城3000多年,从最早的西周诸侯分封时候诸侯国的都城;一步一步地后来成为秦汉隋唐大一统帝国的东北军事重镇,中间分裂时期是北方民族南下活动的地方;再到辽金北半个中国的陪都或者是都城,都是五京之一;到元明清它就是统一帝国的都城;经过民国,到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在这个过程中,“三山五园”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明年(2023年)就是金代的金海陵王迁都北京870周年,也就是在金代北京成了帝国的正式的都城,所以对“都”的营造就更加地着力。“三山五园”地区的文化层累也可以说是从辽其实就开始了,到了金代就加速了。

我们简要地来介绍一下,金代实际上在北京西山就建造了著名的八大水院。这八大水院就是寺庙和行宫,辽金时期佛教比较兴盛。其中有两个院就是在现在的“三山五园”地区,比如说泉水院,就是玉泉山的芙蓉殿,再比如说潭水院,就是香山公园的香山寺。

 

 上:金中都周边水系分布图

下:海淀台地打通前后

(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

实际上,香山在唐代的时候就开始有寺庙。但是金代还做了一件事,就是打通了海淀台地。海淀这个台地比周边稍微高两三米,是温榆河和永定河的一个分水岭。“三山五园”坐落在温榆河,它南边海淀台地隔着的是过去永定河的故河道,现在都是调整了,进入了北运河。海淀台地打通之后,就把西北“三山五园”这个地区和北京中心城紧密地关联在了一起,成为了北京地区运河体系的水源段。

在金朝,北京地区的运河体系基本就形成了。其作用就是修了一条皂河,把玉泉山的水,瓮山泊的水汇集起来,穿过海淀台地以后再经过紫竹院,汇到了当时的高粱河,也就是现在的什刹海水系,就这样跟中心城连起来了,意义还是非凡的。

 

 元大都地区水运河道

(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

那么到了元代南北统一了,元代进一步完善西北地区。比如在香山寺继续进行营造,就造了甘露寺;再比如昭孝寺,就是现在的卧佛寺。现在卧佛寺里面有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槃的铜像,就是元代的作品。元代时期还在瓮山泊,也就是今天的昆明湖的前身,在玉泉山和万寿山之间造了一个大承天护圣寺。它虽是寺庙,但是前面水中架着两座阁,后面建园林,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有一点皇家园林的意味了,元代的皇帝也经常到这里避暑消夏。

元代在金代的基础上,把西北“三山五园”地区的水跟北京中心城,当时叫元大都的关系进一步关联起来了。不仅是把过去的皂河用起来,而且沿着翁山泊继续沿着西山向上寻找。找到了哪里呢?找到了昌平的白浮泉。然后郭守敬主持修了一条渠道,从白浮泉到瓮山泊,修了一条白浮瓮山河,沿途就把西山大大小小十个泉的泉水收集起来,什么一亩泉、冷泉、温泉、玉泉,现在在这附近还有温泉镇。把山前的这些泉水收集起来之后,水汇到了瓮山泊,再进一步地引到了大都城里面。一方面给城市解决用水,另一方面可以解决运河的水源,通过增加水量让船容易进城。

 元大都西北郊河湖水系分布图

(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

元代时期还做了一件事,就是从玉泉山单独引了一条河。玉泉山的水为什么叫玉泉呢?就是味道很甘冽,而且很清澈。那么这条河叫金水河,与长河并行进入了大都城,供宫廷用水,所以“三山五园”地区跟城市的关系就更加得密切了。这条金水河沿途都派兵丁把守,不允许百姓放牧、砍柴、洗衣服,抓到以后会鞭打。这是元代。

每一个时代都做出每一个时代的历史贡献。到了明代,也在这地方有一些营造,一方面是玉泉山,还有翁山泊,后来就叫西湖了,它们这些水依然是跟中心城关联,会输进城里。从哪呢?从西直门的南侧进城,所以西直门被称为“水门”。

 

 明北京西北郊河湖水系分布图

(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

明代还做了一些什么工作呢?在图上大家可以看到清华园。这个清华园不是现在的清华园,而是后来的畅春园,在现在的北大的西门外。这个就是皇亲国戚的私园,实际上是武清侯李伟的私家园林。他是谁呢?是万历皇帝母亲的父亲,也就是他的外公。旁边的这个是勺园,这都是留下的一些私家园林。现在北大西部有一片叫勺园,是留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的地方。这个勺园的主人是米万钟,他是个画家。他说自己是从又浅又广的海淀里面舀一勺水建的这个小园林。还有比如功德寺是在元代寺庙的基础上改建的。

极盛时期的“三山五园”

已完成:50% //////////

“三山五园”是在清代达到了顶峰,是在前面历代的经营的基础上,可以说是成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杰作。这个顺序是按照兴建的年代开始排的,先是香山静宜园,然后玉泉山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和颐和园。除了颐和园,其他全部都是从康熙时代开始建造。

 

 清北京西北郊园林

(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

我们简单看一下,这就是“三山五园”。它们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园林还是水系,都构成了一个整体。

香山静宜园的面积是149公顷,属于中等大小,是康熙十六年始建。最初就叫“香山行宫”,就能看出来康熙是把它当行宫,到这儿来拈香、祈雨、休息。

 

 上:勤政殿

下:昭庙

后来是乾隆时期加以扩建,改成静宜园。静宜园扩建以后,就形成了28景,现在香山已经修复了20多景。因为是行宫,所以也有勤政殿,皇帝也会在这儿理政。昭庙是在乾隆时期为了六世班禅进京给乾隆过七十大寿专门修的,作为班禅夏天居住的地方。

 

 玉泉山静明园内玉峰塔和乾隆御碑“玉泉趵突”

玉泉山静明园的面积是倒数第二小,只有65公顷。它是康熙十九年始建,开始叫澄心园,后来改名叫静明园。

畅春园最小,只有60公顷。康熙二十六年建成以后,康熙每年都到这里来,一共来了257次,达到3800多天。康熙六十一年的冬十月,他从这里出发,然后去南苑打猎,结果偶感风寒,身体不适,就又赶紧回到了畅春园,结果没过几天就在这儿驾崩了,就是在他的寝宫清溪书屋。这就能看出来康熙的活动轨迹。其实从康熙到后面清朝的这些皇帝,大部分时间都在“三山五园”地区。所以畅春园就成为了御园,是皇帝驻园理政的地方,不是行宫。

 

 畅春园现仅存恩佑寺山门和恩慕寺山门

现在这两个庙门就是恩佑寺和恩慕寺,分别是雍正和乾隆为了怀念纪念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建造的,现在在北大西门外,畅春园就剩了这两个小庙门。

 

 上:清畅春园及周边水系(来源:《北京历史地图集》)

右:畅春园虚拟仿真图(北京联合大学制作)

畅春园在现在还有一个我们可感知的地方,就是海淀公园——海淀公园是畅春园的西花园。所以我们跟海淀合作,一个是把畅春园进行了虚拟仿真,另外现在也做了二期的工程。

 

圆明园是规模最大的,有350公顷,是康熙四十六年始建,后来在雍正时期扩建,又在乾隆时期扩建。这些园子从康熙开始建造,都是乾隆最后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了圆明三园,基本在乾隆末年完成。

清代康熙是在畅春园居园理政,圆明园就成了雍正之后的这五代皇帝居园理政的地方,也是御园,不是一般的行宫,他们常年在这儿。其中正大光明殿就是前朝,是正殿,这是居园理政最主要的一个地方。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正大光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监制《圆明园四十景图》,2004)

在圆明园的正门——大宫门里头现在也进行了考古发掘。乾隆时候就让宫廷画家根据圆明园里比较成群集聚的景,画了一个圆明园40景。上面这就是正大光明殿。

 

 《北京历史地图集》

这是圆明三园。清朝的帝王会把他喜欢的,尤其是南方的一些精美的园林都移天缩地在君怀,都移到“三山五园”特别是圆明园里,有一些连名称都没变就移过来了。另外还有一种家国天下的想法,像是九州清晏,福海象征着东海。

 

 上:佛香阁

下:昆明湖、十七孔桥

万寿山颐和园在1998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有300公顷,比圆明园稍小。乾隆十五年,为了给他母亲庆60大寿的时候建了清漪园,后来在1860年的时候也被英法联军破坏了,光绪的时候又重建,到1888年改名叫颐和园,后来就作为光绪和慈禧居园理政的地方。所以原来是行宫性质,后来也变成了御园。

 

 (岳升阳誊绘)

清代在修建“三山五园”的过程中大量的凿池引水,不仅是建园林,而且把水系进行了调整。到乾隆十五年建清漪园的时候,基本完成了水系的调整。从樱桃沟、从香山建了两条石渠,在四王府修了一个大的水池子蓄起来,又用这个水渠向东引到玉泉山,再进一步引到昆明湖。把昆明湖进行了扩大,成为原来瓮山泊的2倍。这个水又进一步地通过长河引到了城里,所以“三山五园”跟城的关系,不仅有陆路还有水道相连,关键是成了另外一个政治中心,除了紫禁城之外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中心。

 

清代三山五园地区除了皇家园林以外,还有很多的附属园、赐园,还有私家宅园。比如说现在的清华园,其实清华园这个名字是漂移过来的,不是明代的那个清华园,它是清代的熙春园,后称清华园的。后来就在这儿办了清华学堂,然后又把旁边的近春园买过来,才成了现在的清华园。

北大燕园里有淑春园、朗润园等等九大历史上的园林。比如淑春园,在乾隆的时候就把它赏赐给了和珅,和珅就建了这个石舫。我们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这是一个照相的好地方。这也是他后来获罪十大罪名之一,因为他僭越,模仿了颐和园的那个石舫。

属于公众的“三山五园”新时代

已完成:90%//////////

现在“三山五园”在新时代,是在保护、传承、利用。2020年,“三山五园”被列入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全国只有6个。它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区。海淀政府在2021年4月发布了示范区的建设方案,有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遗产保护、环境保护、研究阐释等40多项任务。

 

海淀“一道十三园”

这里面我特别要提一个亮点,也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去过了。海淀从2014年以来特别着力做的一件事就是打造“一道十三园”,“一道”就是“三山五园”绿道,是北京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4年大致就建成了,大概有36公里。它就把三山五园地区,特别是传统园林之外又修建改造的13个园子叫园外园,把这个公园群串联起来。从清华南门这个深色的绿道,一直到西山的香山脚下。

比如玉泉山和万寿山之间,过去都是一些湖泊,现在有两山公园、北坞公园、中坞公园等等。这里一共是13个园外园,环境非常得好,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地”。

 

“三山五园”的绿道都是用紫红色的塑胶跑道连起来,而且中间还设了很多的驿站,非常漂亮。

 

这就是在两山公园我们拍的不同季节的照片,这个地方还复原了一些京西稻。还有我特别想提出的是左下角的这张,这是一种大地景观。在冬天的时候京西稻收割了,土壤裸露怎么办呢?想办法用染色的树皮铺在这里,非常的漂亮。最右下角这张图旁边就是金河,元代修的那条金水河。紫色的就是绿道,特别漂亮。

希望大家可以去走一走,看一看,体验“三山五园”的山美、水美、景色美,还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三山五园”未来的目标,就是要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