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隐患 铸平安】骗子花样真的多,冒充“老师”来收费!



近期,冒充“老师”类诈骗时有发生,面对孩子,各位家长往往抱着“孩子的事无小事”这种心态,而诈骗分子也利用了这份关心与关爱,肆意编造理由实施诈骗。



今年12月,上海市某幼儿园数名家长接到诈骗电话,骗子自称是孩子老师,以孩子在幼儿园受伤、孩子身体出现紧急状况、孩子在幼儿园突然摔倒需要送医治疗等理由要求家长立刻转账所谓医药费、医院押金等至指定账户,幸亏这几名家长反诈意识较强,及时和校方取得联系才没有被骗。


但是,试想一下,当家长从骗子口中清楚听到自己孩子的一些准确信息时可能还是会在心慌意乱间上当受骗。甚至,如果所谓“老师”只是在群内要求收取一笔资料费、班费、活动经费等“小钱”时,家长们也很难想到要去一一核实,待发现,骗子可能已“积少成多”,卷款潜逃了。




那么这些骗子是如何

获得学生、家长、老师的信息呢?

又是怎么混入群的呢?


骗子会在各社交平台上搜索关键词【班级群/家长群】等,找到相关资讯后筛选其中隐藏着的有用讯息,比如日常我们将一些群内截图发布在社交媒体上,截图内可能包含群里备注的个人信息(姓名、电话等),通过这些,诈骗分子就能成功锁定一批潜在被害人,甚至潜入一些无需验证或管理不到位的班级群,通过盗取老师社交头像,更改群内昵称等方式,隐藏身份实施诈骗。


上海金山警方提醒


1

家长们在班级群内发现有人发布收缴费用信息,先不要急于在群内交费,最好查看一下群内是否有相同头像图片的老师账号,如有以上情况应该进一步通过电话、短信、视频通话等方式和老师核实;同样,如果接到所谓“老师”来电,需要交付费用,也最好和自己认识的校方工作人员核实情况再做处理。

2

老师们要加强群聊管理,开启入群验证功能,并实行实名制,对每一位入群的成员身份进行审核,避免陌生人随意入群。

3

家长、学生、老师在日常社交过程中要务必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切勿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