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练达即文章,读黄长征《梦里家山》(陶绍军)

处处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读黄长征老师《梦里家山》有感
文/陶绍军(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

在这个自媒体盛行的年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记录者,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人人都可以成为文学讴歌者。这就是说创作其实不可怕,不神秘,也不再是过去学生害怕作文那样:“作文难,作文难,一提起作文就心烦。”这是读了黄长征老师的《梦里家山》之后带给包括我在内的读者们的一种心灵感悟——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走进生活,写下自己美丽的传说!

《梦里家山》是黄老师的第一部散文集。作为70后的我,读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有许多共鸣,因为都是我们小时候乃至后来发生在身边的故事缩影或者在史书上学习到的常识与认知。比如我写过一篇分享散文《看电影的记忆》,与黄老师在书中的散文篇《银海浪花》有着相同的题材,站在不同的感悟角度去书写岁月留给我们的烙印。基于这样的共鸣,今天读了《梦里家山》一书,就从如何创作一篇散文的角度谈一点读书心得。

第一,取材就在我们生活之中,要善于留心观察。

通读黄老师《梦里家山》全书,都是从自己身边发的人事物等进行取材。这也是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素材的积累。当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萌生出一种创作的冲动,于是开始创作了。黄老师从自己的童年往事写起,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在作者笔下日臻完美。比如童年的纸飞机、滚铁环、看电影、农耕岁月捡鸡粪等等,都是最平常的事。这些,如果是在学生时代,或者就是一篇日记,然而作者是在经历岁月磨砺之后,在告别农村生活到城市生活多年以后,在经历祖国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再回首自己的人生往事的自由抒写。这就在取材与提炼方面揉进了作者半生的情怀与学识。写身边的人,从父亲母亲写起,也写自己学生时代的同窗好友。写故乡的风景,写美食,写房屋建筑,写游记等等,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的记录和抒写成为《梦里家山》的一大写作特色,非常值得每一个文学创作者学习与借鉴。

第二,文章感情要真挚。离开这一点,散文就失去本真。

读《梦里家山》全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富有真情实感。恰恰就是这点,不仅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也是最感染读者的地方。哪怕是一篇游记散文如《峨眉天下秀》《丝路怀远》《敦煌情,莫高缘》《神秘西海镇》《西行漫记》等,都是作者所见所闻与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的产物,没有坐在书房里凭空臆造之嫌。因为是作者所见所闻与细腻的感悟,才赋予其独特的情调。

第三,思想要独特新颖别致,这是散文写作的魂。

比如在读散文篇《胡静山:陈良事功思想的践行者》,作者特别善于研究历史人物,从历史发展脉络中寻找规律。这里,几乎体现了作者学者式的创作风格与史学研究精神。首先总体提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软实力,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进而又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和生活效益,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句子有点长,归纳起来就是知与行的关系。这也是当代哲学认知的一个高度。作者写陈亮的事功思想,即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而胡静山就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者,开起了经营火腿的店铺。不仅如此,作者又据此升华为一种浙江精神即“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讲求实效。”作者是站在浙江的地理位置来阐述当地历史人物精神传承的。而我们作为读者,在这商业化的时代,这种精神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所倡导与践行的吗?总之,读书,读史书,要善于研究,这就是学问。

无论从身边的人、事、物还是自己的所见所闻乃至对历史文化学术研究,都赋予作者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思想,以鲜明的观点,清新自由的笔调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这是读《梦里家山》一书给予我们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最大感受。这些事我身边也在发生,而且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继续更新,拿起手中的笔,不断书写、不断思考、不断观察和阅读,说不定自己也会像黄老师一样著书立说呢?正所谓“处处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读《梦里家山》想起了这句名言。作者就是一位善于发现生活中各种美好的老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作者简介:陶绍军,贵州毕节人。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百家号注册创作者,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库注册入库作家。现任《珠三角文学》诗歌编辑、湖南省著名知青作家欧阳准年的长篇小说《三月里的江南雨》特约编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