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恶性黑色素瘤优化诊疗在线交流,畅谈规范化治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2022年3月7日,中国BRAF+恶性黑色素瘤优化诊疗临床实践与交流项目——双靶论道7号见学术会议圆满落下帷幕,会议聚焦双靶临床应用,并重点对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规范和围手术期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和交流。“医学界”特整理会议精粹,以飨读者。

开场致辞

大会主席由甘肃省人民医院宋建民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姚伟涛教授联袂担任。宋建民教授表示,恰逢春暖花开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学科专家再聚首,共同开启扫黑风暴,希望通过本次交流/讨论广泛推广恶性黑色素瘤外科规范化诊疗,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更多患者获得合理、规范化的治疗。姚伟涛教授首先感谢诺华公司提供了该学术交流平台,并表示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少见、散发瘤种,外科治疗难点聚焦于III期黑色素瘤手术和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方面,但随着基因检测普及和药物发展,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理念发生了较大转变,经手术切除联合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下降,生存期不断提高。希望与会专家不吝赐教,畅所欲言,为恶性黑色素瘤外科治疗及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提供宝贵经验。

宋建民  教授、姚伟涛  教授

双靶狙击,学术论道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用于黑色素瘤临床分期规范及探索

陈俊杰  教授

在专题汇报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俊杰教授详尽介绍了前哨淋巴结在黑色素瘤疾病中的意义。黑色素瘤细胞更易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前哨淋巴结(SLN)状态是黑色素瘤生存预后指标,SLN阳性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明显下降。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有助于规范临床分期,给予患者正确术后治疗方案,已被写入国内外指南推荐。《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推荐对于IA(考虑高危因素后决定)/IB/IIA/IIB/IIC期患者推荐行SLNB,其中高危因素包括原发灶厚度&1mm 、病理性溃疡、有丝分裂率≥1。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存在肿瘤厚度大、溃疡率高等预后不良因素,因此更多中国患者需要考虑进行SLNB。

目前SLNB中常用的定位示踪方法有两种,包括核素法和染色法,但其存在时间性和滞留性局限。陈俊杰教授所在医院团队探索了经皮超声引导下导丝穿刺定位法(追踪显影法)进行SLN定位的效果,发现该方法具有直观、实时追踪、精准定位、显著缩短寻找时间、减少术区创伤等优点,目前该定位示踪法研究的初步结果已发表于国际知名杂志。

经皮超声引导下导丝穿刺定位法(追踪显影法)

此外,陈俊杰教授表示,在我国前哨淋巴结阳性是否进行清扫存在一定争议,而对于非前哨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即刻清扫的生存预后也较差,对III期患者推荐规范辅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

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治疗思考

张鹏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张鹏教授表示,外科手术是可切除黑色素瘤治疗基石,我国开展的回顾性研究显示,术后黑色瘤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RFS)为11月,预后与肿瘤厚度、是否有溃疡、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后创口感染,以及是否接受辅助治疗相关。BRAF突变是预后不良因素,COMBI-AD研究表明,达拉非尼+曲美替尼(D+T)双靶联合辅助治疗III期可切除皮肤黑色素瘤,5年RFS率达52%,生存曲线呈现长拖尾现象,3年总生存率(OS)达86%。日本达拉非尼+曲美替尼辅助治疗真实世界研究(RWE)显示,3例接受完整1年辅助治疗BRAF突变肢端黑色素瘤患者的1年RFS率为100%,表明双靶辅助治疗肢端黑色素瘤和皮肤亚型东西方可能获益一致。张鹏教授指出,不同亚型黑色素瘤对免疫治疗的应答不同,我国黑色素瘤亚型与高加索人群不同,目前中国单药免疫疗效欠佳,期待更多组合方案出现。

此外,在黑色素瘤手术与药物更多研究探索方面,张鹏教授介绍了不可切除黑色素瘤转化治疗研究进展。REDUCTOR研究评估了D+T双靶在21例不可切除IIIC期/IV期BRAF突变黑色素瘤患者转化治疗中的疗效。结果显示,17例接受R0切除术,1例接受R1切除术,3例未能手术。患者基线淋巴肿大为8cm(3.4~14.6cm),接受双靶8周转化治疗后淋巴肿大降至3.2cm(0.1~8.3cm),1年OS率94%,2年OS率82%,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达拉非尼+曲美替尼为不可切除BRAF突变黑色素瘤带来了转化治疗可能。

双靶转化治疗不可切除BRAF突变黑色素瘤疗效

黑色素瘤病例分享

彭星辰  教授

大学华西医院彭星辰教授汇报了一例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诊疗经过,总结并分享了针对双靶治疗出现的复杂发热的管理经验。患者,女,29岁。因“左侧腹股沟转移性黑色素瘤3+年”于2018-10在外院行手术治疗(原发灶不明),术后病理检测显示:转移性黑色素瘤,BRAF V600E突变。2018-12~2020-02接受PD-1单药辅助治疗,2020-04复查PET-CT,考虑肿瘤转移,局部复发。依据黑色素瘤NCCN复发患者的治疗原则意见,2020-5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2020-07患者开始接受达拉非尼+曲美替尼治疗,用药一个月内,反复发热,最终患者自行停双靶药物。2021-08复查PET-CT,考虑胰头实质占位:转移?原发?2021-08患者自行开始重启“达拉非尼+曲美替尼” 靶向治疗,依旧出现反复发热问题。COMBI-Aplus研究证实双靶辅助治疗后应用新的发热管理流程,即体温≥38℃,立即同时中断双靶治疗,症状消失≥24h,按照之前剂量重启双靶治疗可降低复杂发热事件,改善发热相关结局。彭星辰教授应用了新的发热管理流程管理,结果发现,经使用激素和调整双靶剂量,发热获得有效控制。2021-10复查见病灶较前缩小,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彭星辰教授在经验总结中表示,从本个案看,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发热不良反应可管可控,复杂发热使用激素不会影响疗效,且有利于降低患者相关不良事件发生。

应用新的发热管理流程管理双靶发热

精彩的专题分享结束进入热点讨论环节,四川省肿瘤医院肖继伟教授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张磊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马翔教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刘宇杰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江涛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飚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王鑫教授,作为讨论专家针对“院内黑色素瘤前哨淋巴活检经验、黑色素瘤术后辅助治疗管理经验”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互动和交流,学术争鸣,现场氛围十分活跃。

讨论嘉宾

总结:

大会主席宋建民教授和姚伟涛教授在总结致辞中表示,不知不觉会议接近尾声,专家学术讨论热潮意犹未尽。本次会议具有涵盖内容广、讨论话题深、临床实战性强等特点,感谢与会讲者和讨论嘉宾的精彩分享,相信通过这种形式的多学科交流可促进发现和解决更多临床难题,推动黑色素瘤外科诊疗发展。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